
現實名片:
1973年生,北京人。
“維塔之城”藝術中心創始人。
理想名片:
把中國藝術事業發揚光大并帶向規范的先行者。
關于“創業”那些事兒
于迅看創業
第一重要的就是合作伙伴,創業不和人合作是不太可能的,而初期沒錢的時候也許能合作愉快的合伙人,有了錢卻會出現分裂,這樣的事情屢見不鮮。
保持很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千萬不要悶頭苦干,把自己封閉,要有開放的心態,多和人交流,才能接受信息。
在中國的創業環境中來看,誠信是需要靈活的。
也許掙錢有很多手段,但是不要顧“表”舍“里”,被花花世界迷惑。
把畫展像奢侈品一樣開在高端繁華的購物中心,給駐足的人講講藝術,聊聊繪畫,這是于迅在2007年創辦的維塔之城——鬧市中的寧靜“小城”。他畢業于清華大學自動化專業,同年考取哥倫比亞大學工科碩士;做過基金、投資,之后卻搞起了藝術,創辦“世紀在線”中國藝術網,而今,他要把所有好的藝術作品大膽呈現。
2008年4月,中國畫著名畫家吳冠中老先生的個人畫展在“維塔之城”展出。不大的空間,黑底白線勾畫的墻紙,古舊的漆柜,淡淡的歌曲從房間的角落飄出,墻上一幅幅絲網版畫被襯托得更加飽滿,這不僅是藝術,更是生意,畫廊里作品的均價在六萬元左右。
這就是于迅創立的維塔之城,除此之外,還有幾家維塔藝術館,雨后春筍般浮出的店都是在2007年7月之后開起來的。于迅不收藏藝術品,不研究古玩,沒把自己的角色單一化,他關注的事情很多,更要在和藝術家或是生意人的接觸中不斷完善自己,所以,很多情況下他在用一個旁觀者的視角把握大局。
“他是個特別愛思考的人,除了生意,他更喜歡和人聊‘存在的價值’、‘宇宙的原理’這些看似很不著邊際的東西。”他的下屬都這樣評價他,所以當于迅看了一本《量子物理》他都會把員工召集齊,開個學習和探討的會議。好在他一點都不迂,甚至有點痞,有那么點“游戲人生”的態度反而讓他游刃有余。
今年他35歲,不僅有無數名校的經歷,還有三次創業經歷,這些是他的財富。“耳朵大大的,一看就是福相。”這是對他最多的評價,他自己也承認,沒有過“掉層皮”般的痛苦經歷,一路走來都很順,涉獵的行業很多,都在蓬蓬勃勃發展著。
起于名門之后
小時候于迅并不知道自己有多幸運,只是記得經常被父親牽著小手,到長安街上的京倫飯店吃飯;慢慢地,才知道自己的父親于學文是西方石油公司中國區的總裁,70年代“熊貓外交”的組織者,曾為哈默成功來華與鄧小平會談做出決定性的貢獻。
這些耀眼的光環給予于迅除了更嚴苛的管教,就是更加拮據的待遇。讀小學,他和一幫孩子周末跑到天安門去玩,大家一致決定照張照片留念,而最值得炫耀的就是:每個人手中都拿一根冰棍兒,而唯有照片中的于迅是笑呵呵地把手放在別人快融化的冰棍兒腿上,把頭歪向那一側。父母不給他任何零花錢,所以買不起零食,在當時的小于迅看來順理成章。
沒有蛛絲馬跡讓他覺得自己和別的孩子有任何不同,如果一定要有什么值得他驕傲的話,那就是他的學習成績,雖然平時很貪玩,但考試的時候他總能得到前三名,長輩,老師都說這個孩子聰明,聽多了,他自己也麻木了,甚至開始反感這個詞,“我不聰明,我的記憶力極差,我就是愛想事兒。”
潤物細無聲,家庭的力量一點點影響著他,四歲開始父親就教他說英文,九歲學小提琴,老師是煤礦文工團的首席小提琴師張龍;隨著一同成長的還有他的逆反心理,初、高中都在北京二中,放學后不愿回家,和幾個哥們兒騎著自行車溜達,穿著片兒鞋,有點像《陽光燦爛的日子》,甚至“反叛”到去偷別人的自行車,不為別的,只是覺得很驚險很刺激,幾個男孩子湊在一起玩得離譜,可一到考試他還是全班第一,為此,他很得意。
這份得意一直持續到讀大學,他考上清華大學自動化專業,他一貫“臨時抱佛腳”的功夫在清華卻得意不起來了,每門功課也就是通過而已,老師也不會對這個既不異常刻苦,又不喜歡提問的學生有任何印象。他的主要課程變為社交,和學校的“兄弟姐妹”們關系非常好,話題無非是感慨人生,歷數風流人物。“清華每天晚上有95%的自習率,我屬于剩下的5%,讀書五年,雖然成績不是很好,也談不上用功,但卻有很多內在的東西在改變著我,并讓我受益匪淺:學習和創新。毫不謙虛地說,我現在是我們班做得最好的,因為我領悟到的是清華精神。”

畢業后,他又考到了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讀工程碩士,不死讀書但是會思考讓他在那里如魚得水。掌握學習方法,便事半功倍,除此之外,不安分的他甚至研究網上賭博,做了一個賭博咨詢的軟件,美國人相信他所謂55%的成功率,由此賺來的錢足夠生活。畢業后在美國華爾街從事IT行業,成為為白宮提供加密信息的服務商。一切都很好,唯有寂寞。
2000年,于迅被父親召回北京。
成于靈活開拓
回國后,于迅在父親投資的世藝在線有限公司的“世紀在線”中國藝術網全權管理。在藝術類網站林立的背景下去經營這樣一個和自己專業毫不相干的事業,讓于迅喜憂參半,喜的是這個平臺很好,于迅不是個只專于技術或某崗位、行業的“螺絲釘”,他有把握全局的才能亟待被挖掘和認可;憂的是這樣一份在父親庇護下的工作讓他覺得很輕松就能看到前景,不會聲名遠揚但也不至于銷聲匿跡,他說:“雖然網站經營得很不錯,但我覺得很不滿足。”
2003年,一個突如其來的打擊卻讓這個家庭陷入了危機,父親盈利的公司——樓宇機電設備的紀新機電被釜底抽薪,于迅開始為挽救家族生意而擔起了重擔,從2003年到2005年,那是他快速成長的兩年,從在股東大會爭論中因說不過別人而掉下眼淚,到帶著羞澀的真誠和極易臉紅的笨拙讓客戶反而在一片巧舌如簧中更加信任他,公司逐漸起死回生。真誠是他學到的經營之道,直到今天依然受用。“那算是我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創業,有想法,有潛能,有時候只是需要外界的環境把它給激發出來,心智成熟比較晚,但最讓我高興的是,我明白了自己想干嗎!”
“世紀在線”成為最權威的中文藝術家網站;“紀新機電”是國內機電行業的龍頭,2005年,于迅成為長江商學院最年輕的學生之一,有了那些經歷后,他的思路開闊,想問題做事就越來越靈活,而這樣的狀態是最能把事情做好的狀態。
讀商科這兩年,他換種形式創業,和美國兩個朋友一同籌劃了個藝術基金,他們籌到3600萬美元的巨額款項,這些錢用來收購流失在國外多年的中國傳統藝術瑰寶:張大千、吳昌碩、齊白石等老一輩的名畫。這些畫用來做以后更有意義的中國文化典藏或是研究。
于迅說自己最寶貴的財富就是人脈,他與人的交情不是認識那么簡單,而是能在某種意義上的深交,任何時候,都有人愿意幫助他。于迅既能和從事金融、投資等工作,陽春白雪的“海歸”們相處愉快,同時也能和身經百戰但沒有什么學歷的企業家稱兄道弟,所以他創業,說不上一呼百應,但至少很有基礎。
2007年7月,于迅再一次在藝術領域創業,他做的事業底盤很大,但回報不會很快。公司以專業經紀人的身份通過布展來達到盈利的目的,單純的買賣賺錢不難,要在這個凌亂紛雜的市場上站住腳卻不是那么容易;既做規范藝術市場的奠基石,又要讓盈利來證明自己的實力就更不易,于迅的哲學是:孤注一擲代價太大,他以靈活的萬變來應對市場。
“我的創業很復雜,做的事情也很雜,我甚至還投資過牙科醫院,做事講究的是思路,其實具體到任何行業原理相通,而我知道我可以做得比現在好很多,但靈活的副產品就是懶惰,我還在努力中。”
期待藝術之春
藝術的道路,路漫漫其修遠兮,讓藝術家專心創作,讓經營者來搞活和規范市場,于迅要走的路還很長,好在藝術的春天就要來了,也只有這樣波瀾不驚的真誠心態才能在這個領域中走得更遠。
他說,大千世界形形色色,最不愿看到的就是藝術家為了名利而創作。“投機取巧,得蠅頭小利的方式有很多,但捷徑不等同于歪路,我才開始,還要腳踏實地……”
中國的文化產業還很不成熟,而它的崛起和規范很快就要來到了。練好自己最重要,削尖腦袋往利益里鉆在我看來至少不夠聰明。”
創業者面對面:
《風尚志》:生命中最不可能發生的事情是?
于迅:離婚。
《風尚志》:最欣賞男性身上的什么品質?
于迅:執著,我佩服意志堅定的人。
《風尚志》:最希望擁有哪種才華?
于迅:把所有的東西都記住。
《風尚志》:個性中最大的軟肋是什么?
于迅:不夠勤奮。
《風尚志》:擁有的最大財富是什么?
于迅:妻子,她比我更優秀。
《風尚志》:你對待人生的態度是怎樣的?
于迅:既有“游戲人生”的一面,又有非常認真的一面,凡事不會鉆牛角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