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對災情,年少輕狂時我可能會奔赴現場;而今,我會換種方式關注他們。成熟不單是理性,更是全局和長遠的考慮。”
“白手起家”這四個字能讓人產生很多聯想,有太多如今可以呼風喚雨的人物起于兩手空空,而宓卓23歲才挖到第一桶金,24歲就敗掉了;25歲挖到第二桶金,27歲時又敗落了;而今十多年過去了,他選擇繼續創業起家。
如果說如雨后春筍般的成長是創業的理想狀態,那宓卓走的路確實算不上完美,如果說這個年代崇尚少年英雄,那宓卓著實沒有驕傲的理由。創業路堅持走了二十余年,一直都是小贏,“《贏在中國》把創業抽象化,理想化了,這一路走來的寂寞與徘徊只有當事人知道,我還在創業,因為我骨子里充滿叛逆。”
年近四十的宓卓很愛笑,自律和堅持,是他最大的財富。他創立了酒圈網,可他滴酒不沾,所有的知識都是二手而來,就憑這些他也能和那些品酒大師們聊得不亦樂乎。一年的時間,網站會員達到了九萬之多,成為全國最大的酒類網站;現在,每瓶酒中的十元都被拿來救濟災區,積少成多。
“宓卓很實在,也很有自己的一套為人處世的原則和哲學,不愛多說但考慮問題很周全。”這是宓卓老朋友對他的評價,同時他也坦言近來第一次聽到有人說他“狡猾”,讓宓卓為之撓頭,擔心他的年代即將逝去,而新的一代還無法理解他的周全與圓滑。
好在這份擔心已被現實擊碎,之前人脈的積淀讓酒圈網走得很順利,三千余種酒品,九萬會員不是空穴來風。這是他第五次創業,雖然要讓人們有網上買紅酒的習慣還要幾年,但未來的規劃已在他心中,并一步步向那里靠攏,這是他“江湖”拼殺這么多年的堅定總結。
幾經起落,宓卓選擇用一種更加中庸的方式去張狂。這一年,他四十歲。
叛逆的“馴服”
宓卓至今也不知道為什么小時候他們整個工廠大院里的人都被搬到了湖南,而在那里除了炎熱難耐的夏天,還有就是班上小伙伴竟都光著屁股到河里洗澡。在那環境下,他好像脫了韁的野馬,按捺不住、屢屢做出很出風頭的事情:站在宿舍窗戶上晌午對著太陽大聲唱歌,引來無數人觀望,他卻很滿足地沖樓下觀眾揮揮手,宣告“演出”結束。
有過這些“愣頭青”的經歷,為此也受過很多皮肉之痛,但他絲毫沒有學乖,依然我行我素,直到十幾歲,父親把他叫到身邊,和他說起祖父如何獨自一人到杭州開酒鋪并成為城內有名的小老板,又如何人到老年家境落敗,這些故事讓他唏噓不已,并對這個從未見過面的祖父充滿好奇。
如果一定要說有什么精神財富,宓卓在那個物質財富缺乏的童年,就是靠不停纏著父親講述祖父的故事來充實和滿足。曾為“祖父家中有好多傭人”而莫名的自豪,也曾為“祖父公私合營家道敗落”而莫名的傷感。
十六歲,宓卓回到了北京,曾經班里能排前三名的他回北京讀高三卻始終無法進入狀態,一個新生活的展開讓他有點不適應,暈暈乎乎的高中念完,考入了北京工業大學。大學生活是苦樂參半的,功課不緊張,有了更多和父親交流的時間,奢侈到兩杯茶,一份報紙,爺倆可以共度一天。宓卓坦言那些老師無法給他任何他想要的東西,所以他選擇沉默的反抗,不是不學習,而是不學任何和考試有關的知識,一晚上一本《儒林外傳》,兩個晚上一本《水滸》,看了很多書,更加有了和父親聊天的談資。
那個年代,上了大學就可以安靜地等待分配,他時髦的計算機專業在當時來看并不是很好分配,但幾經周折還是分到了待遇不錯的建材中心,而宓卓想也沒想就拒絕了這鐵飯碗。他自己跑到中關村,琢磨著要干點什么。好在父親很支持,他可以騎上來之不易的自行車,很風光地騎到中關村,面對著286、386,他干起了銷售。接觸形形色色的人,那股子叛逆和躁動漸漸被溫和取代,他把熱情轉嫁到了對財富的積累上。
八十年代初,在萬元戶這個詞剛剛興起的時候,宓卓靠電腦銷售就擁有了十幾萬的資本,那種滿足在周身蔓延。他不怕吃苦地做各種細致入圍的工作:講解、上門服務,所以這個在周圍同行看來不愛說話的孩子卻能有如此的成果。生活很單純,單純到看不出什么樂趣,而他樂在其中,因為那時他最大的夢想就是積累更多的財富。白天上班,晚上炒期貨,由于對行業不了解,兩年來賺的十幾萬元在三個月內就煙消云散了,這種失落及挫敗他也埋在心里。從很有錢到身無分文,他從沒和任何人說起,周圍人看到的就只是在那里不辭勞苦跑腿解說的勤快銷售員。
“我知道父母對我的溺愛,也知道自己當時為錢的積累而紅了雙眼,好在我是個任何時候都能咬碎了牙往肚子里咽的人,談不上雄才大略,但就是有極強的抗壓能力。”他說冥冥之中的心理暗示,讓他居然覺得一切都很自然。
真正的悲痛是25歲時父親的永久離開,天昏地暗的眩暈讓他明白了生存的規則,“我明白了是是非非,不會再選擇主動攻擊,而會首先想到對方的感受。”
彎路的“慢享”
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時很無奈,當自覺前途黯淡和渺茫的時候往往是黎明前的黑暗。宓卓前兩年的積蓄轉眼就沒了,“那個時候很單純,雖然很難過,但一定要自己當老板。”
一個偶然的機會,宓卓和比自己大四歲的合伙人一起開了一家電腦公司,公司很小,只有幾個人,但宓卓有了明確的權職,他負責一半的銷售業績,日子過得渾渾噩噩但是很滿足,那個虧空的賬戶又日漸豐盈起來。“不論行業和背景,我都沒有什么特別值得驕傲的地方,但卻是業績最多的人,并且一直在堅持。”
五年,對于宓卓來說過于漫長,這個積累原始資本的過程也過于平庸。他開始炒股,五個月又虧掉了五十萬,再一次,一貧如洗。“年輕的時候把虧都吃夠了,以后就不會再走這樣的彎路。”
磕磕絆絆,宓卓把財富的積累不再看成是一個衡量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目標落在了自我實現之上。“我有點后知后覺,2000年甘愿進入一家大形網絡公司和一幫孩子們平起平坐做銷售,只為能宏觀上多學點東西,而那時我已經三十好幾了。”與此同時,宓卓還和自己的朋友們創立了昊康企業,一邊為別人打工學經驗,一邊自己創業實現所學,所以昊康企業發展的很快,一直到現在都是電機行業的龍頭。
不滿足這些看似都很穩定的“就業與創業”,宓卓再一次做好揮霍完積蓄的準備。2005年,他創辦了“歡樂家居網”,不到一年時間,點擊率就超過了幾千萬,但是由于市場定位不明確,2006年底這個虧損的網站被關閉了。關閉的同時他又創立了“酒圈網”,別人說他瘋了,靠之前收入他完全可以過比“金領”還滋潤的日子,這一番番折騰,反而越折騰錢越少了。
“我知道自己能成功,每一次失敗和成功都有原因,栽了這么多跟頭而今我還充滿斗志,并且找到了一個有前景的行業和公司,想到這里我就很欣慰。”“酒圈網”很成功,成為大型商場傳統銷售的威脅,很多這樣的傳統酒的門店銷售找他合作。別的網站可能只能提供幾十種酒,而酒圈能提供幾千種酒品,送貨遍布中國上千個地區。
“到我這個狀態和年紀再去搞網站的不多,去做從未做過的新網站就更少了。現在大大小小很多網站拿到風險投資或是突然盈利,但要走的路還很長,這個時代既是消滅‘恐龍’的時代,又是個創造神話的時代。”
恒久的“朝夕”
網站是個門檻較低又極容易“暴富”的行業,而事實上,在這個信息平臺,誰搶占了先機誰的勝算就更大。品酒是個相對小眾且受眾在某種程度上對其商家信賴不夠的行業,所以,這樣一個網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宓卓也說,“我都等了這么多年,不怕再等,就像一條路有了一盞明燈在遠方,知道走的方向是對的,我絕對堅持不懈。”
“未來兩年內,‘酒圈網’將會有10萬注冊用戶,就像電腦不會顛覆紙筆,網絡不會顛覆書報一樣,酒圈網并非要顛覆那面對面品酒交流的樂趣,恰恰相反,他是面向所有人的。”
有些人享受結果,有些人享受過程,宓卓就是在這個并不完美的過程中享受快樂,并用自己的方式一直堅持著。如果說短跑冠軍要的是沖刺,那么馬拉松的勝利者要的就是耐力,不在一朝一夕,而在朝夕基礎之上的持久。
創業者面對面:
《風尚志》:最欣賞男性身上的什么品質?
宓卓:容忍、容人。
《風尚志》:最希望擁有哪種才華?
宓卓:扣籃。
《風尚志》:個性中最大的軟肋是什么?
宓卓:完美主義者,過于關注細節。
《風尚志》:擁有的最大財富是什么?
宓卓:我的堅持和自知。
《風尚志》:如何看待年齡?
宓卓:很多人說年齡是財富;但我寧愿不要這個財富。
《風尚志》:生命中最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宓卓:回到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