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中藥寶庫中,具有活血化瘀、疏通經絡(祛瘀通脈)功效的藥物有很多,其中川芎、血竭、地龍是較為常用的此類藥物。它們在臨床上一直被廣泛地應用。下面就介紹一下這三味中藥:
◎川芎:川芎為傘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川芎的根莖,為四川的特產。中醫認為,川芎性溫、味辛,可入肝經、膽經和心包經,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之功,對治療由血行不暢引起的頭痛、脅肋脹痛、頸椎病、中風后遺癥以及月經不調等病癥頗有奇效。《本草匯言》中記載:川芎可“上行頭目,下行血海”。《日華子本草》中記載:川芎可“治一切風,一切氣,一切勞損,一切血,補五勞,調眾脈,養新血”。《藥性論》中也說:川芎“善治半身不遂”。
現代藥理研究證明,川芎中所含的有效成分可擴張冠狀動脈、降低心肌耗氧量、抗動脈內膜斑塊的形成、降低血液黏稠度,從而能改善人體的微循環,非常適合患有高血壓、腦血栓、冠心病和腦震蕩后遺癥的患者服用。由川芎、冰片等藥物組成的速效救心丸,具有行氣活血、祛瘀止痛的功效。研究表明,速效救心丸具有良好的鎮靜止痛、擴張冠狀動脈、改善微循環、保護受損的心肌細胞、降低心肌耗氧量及增加冠狀動脈供血量的作用,同時它還具有降脂、抗凝、抗動脈粥樣硬化的功效,對冠心病心絞痛患者療效甚佳,并被人們譽為冠心病心絞痛患者的“救命丹”。此外,以川芎為主藥的補陽還五湯是臨床上治療中風后遺癥的常用方劑。
◎血竭:血竭為棕櫚科常綠藤本植物麒麟竭及其同屬植物的果實和樹干滲出的樹脂。中醫認為,血竭性平、味甘咸,可入心經和肝經,外用可止血生肌斂瘡,內服可活血散瘀止痛。《本草經疏》中記載:血竭為“散瘀血、生新血之要藥”。《本草綱目》中記載:血竭可“散滯血諸痛,為和血之圣藥”。血竭堪稱中藥中的瑰寶,其神奇之處在于它具有獨特的“血液清道夫”的功效。中醫學中所說的“血瘀”,與現代醫學中所說的微循環障礙十分相近。微循環是指血液在人體小動脈與小靜脈之間的循環。人的微循環一旦受阻,就會引發局部組織乃至整個身體的一系列病變,因而必須進行及時的疏通。
現代藥理研究證實,血竭可以改善人體的微循環。它的止血作用主要不是能使血小板聚集,而是能激活人體的內外凝血系統。血竭可降低血液的黏稠度,改變異常的血液流變性,同時它還具有明顯的抑制血栓形成、縮短優球蛋白的溶解時間、降低毛細血管的通透性以及防止毛細血管出血的作用。需要說明的是,血竭不宜用水煎,使用時可先將其搗碎研末,然后用黃酒或白開水送服。血竭的每日用量一般為1~1.5克,可分2~3次服下。
◎地龍:地龍為巨蚓環節動物參環毛蚓和縞蚯蚓的干尸(前者為廣地龍,后者為土地龍)。中醫認為,地龍性寒、味咸,可入肝經、脾經和膀胱經,具有清熱息風、平喘、通絡和利尿的功效。地龍性善走竄,擅長活血通絡。《滇南本草》中記載:地龍可“治中風,口眼歪斜,強筋治痿,通經絡”。
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地龍可降低血小板的凝集力,使凝固的血塊溶解,從而有較強的溶栓作用。目前,在臨床上常用地龍治療腦梗塞、心肌梗死和高血壓。治療腦梗塞或心肌梗死時,可將干地龍碾為細粉,然后裝入空心膠囊中。該病患者每次可口服此膠囊3克,每日服3次,可連續服用1~2個月。治療高血壓時,可將活地龍(5條)放置水中,待地龍將體內的污泥排除后再將其切碎,然后將切碎的地龍與雞蛋(2個)一起調勻、炒熟。高血壓患者每天可吃此炒熟的地龍炒雞蛋1次,可一直吃到其血壓降至正常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