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邊,一個秀氣的小伙子正專心地縫補一件毛衣。動作嫻熟。幾名路人圍著他看稀奇,他卻毫不在意,專心干活,很快,他把補好的毛衣遞給身邊的大嫂,大嫂頓時露出喜悅的笑容……
小伙子姓錢,安徽人,是當地有名的陸氏織補家族成員,陸氏家族多數男丁都從事織補工作。因為家境窘迫,小錢高中沒畢業就到南京一家干洗店打工,這樣的生活讓喜歡自由的小錢很郁悶。休息時,他到新街口找舅舅的攤位,看到舅舅有活兒就忙,沒活兒就看熱鬧,干活兒的工具也很簡單,一個小塑料袋就裝好了。小錢覺得這是既舒服又來錢的活計便心生一計:我何不也靠自己的手織出一片天地?于是,2001年,18歲的小錢毅然辭去工作。回家拜母為師,她的母親有一手四鄰稱贊的針線手藝。然而,母親極力反對,說自己十幾歲就做針線活,后來在一家紡織廠打工,經常加班,月薪只有幾百元,眼睛不到50歲就模糊了,這些都是織補害的,所以不希望兒子重蹈覆轍。小錢則以舅舅為例子,在大都市織補,有時1個月就能掙好幾千元,而且做織補比在建筑工地工作安全、舒服多了。
母親還是不同意,他就故意找了幾件舊衣服,在母親跟前縫補,一邊縫補一邊快樂地唱歌。有時,針也會戳破手指;有時,村上同年齡的小伙子找他玩。他也會尷尬,眼疾手快地藏起針線,怕人笑話他是娘娘腔。最終,這些都沒有影響到小錢,生在織補家族,小錢多少有些織補基礎,所以通過練習,他的針線活就逐漸熟練了。衣服補好了,他還給母親“欣賞”,起先,母親不理他,后來忍不住就笑了,批評他有些地方縫得不好,應該怎么縫才好看。就這樣,母親無意識地教授他不少技巧,時間長了,母親也反應過來,考慮到兒子確實有天賦,而織補也的確是門活計,就干脆放下手里的其他活計,一心一意地教授他技藝。
有了基本功,一個多月后,小錢又到南京拜舅舅為師,每天跟著舅舅,先是眼看耳聽,后來他也動手縫補,舅舅在旁指導。如此學習了近一年,2002年春節后,他決定自立門戶,地點是靠近夫子廟的長樂路某小區附近。
萬事開頭難,小錢最初站街時(沒有門面,織補行業一般都是站街),一直無人問津,他也不放棄,每天坐在小凳子上,腳邊放了一塊“織補”的小牌子。
半個月后一天上午,終于有個中年婦女疑惑地問他:“小男孩,天天看到你,你真的會織補嗎?”得到肯定的答復后,她從包里拿出一件羊毛料子的連衣裙,裙子的下擺有一處被勾破了,可那個婦女不放心把衣服交給一個首次見面的陌生人,后來還是一個服裝店的老板娘給作了擔保,小錢才得到了第一筆生意。當天下午4點多,那個婦女按約定的時間來取衣服,發現自己的連衣裙已經完好如初,幾乎看不出補過的痕跡。于是,第二天,那個婦女又拿了好幾件衣服給他補,經過她的廣為傳播,她的朋友,她所在小區的一些居民也陸續成為小錢的顧客,半年后,顧客有再高檔衣服也會放心地交給小錢補了。
一時間,小錢成了“婦女之友”,有些主婦還時不時地帶著零食來犒勞他。最讓小錢感動的是,去年冬天,一個60多歲的張奶奶從家里拎來好些香腸、咸鴨腿給他,說現在很少有人能把針線活做好,小伙子不容易,天氣冷,要注意營養。
6年下來,小錢已練就了“織男解衣”的絕活,任何一件衣服,哪怕相隔2米遠,也能分辨出衣服的面料質地和紋理。然而,衣服的紋理非常復雜,分為挑一壓一、挑兩壓一等幾十種;修補衣服則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從衣服的毛邊、褲腰、褲腳等處取線,然后根據紋理排線織補,假如有100根線頭就要用100根線去補,為了修破如新,小錢常常要花費兩三個小時才能完成。
平時,陸氏家族幾乎都外出謀生了,只有每年的春節才回鄉團聚,即便是把酒言歡的時候,大家也不忘探討織補技藝,甚至舉辦織補家族比賽,這樣的比賽每年至少有幾十人參加,多的時候甚至有一百多號人,這些比賽一般以家庭為單位,派一位參賽人,再公推出幾名德高望重的人做評委。
小錢也參加過幾次比賽,有時,評委們故意把衣服的不同位置鉤破,讓選手們修復,最后根據效果評定獎項,再請這些得獎的人講解其織補的技巧要領。小錢是當地公認的織補牛人,如此一來,幾乎每年春節都有其他家庭的織男挑戰小錢,因此,小錢也不敢懈怠,閑暇時就在琢磨,如何才能更好地修補好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