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紀念美網進入公開賽時代的40周年慶,
我們精選40個最難忘瞬間,事件和偶像。

1. 美網先生麥肯羅。我們愛他。我們恨他。他是徹頭徹尾的老頑童。他是無所不知的圣人。他是數一數二的大嗓門,桀驁不馴的紐約人,以及愛國典范。Jimbo(康納斯),對不起了,因為沒人能像Johnny Mac(麥肯羅)那樣代表美網的精髓。
2. 不老松康納斯。1991年,39歲的康納斯帶著三位數的排名,給了那些冷嘲熱諷者一記重拳,眼中閃爍著勇敢和無畏,闖入半決賽。《紐約時報》寫道,“Jimbo是所有步入暮年的高手們的燈塔,他用鏡子,一點魔術和恐怖的雙反殺進四強。康納斯提醒大家,我們因為長大而失去了太多想象力和激情。”
3. 斯魯之家。在大部分人看來,前美國網協主席斯魯#12539;赫斯特(Slew Hester)是個強硬粗暴的鐵石心腸,但正是他把美網搬到法拉盛公園,比舊場地森林山大了20倍。這個大膽的石油商人運用嫻熟的政治手腕,把頑固的政界人士,保守的官僚和好斗的罷工者聚在一起,建起“斯魯之家”。

4.喜劇大師小德。從納斯塔塞自嘲“麥肯羅一直叫我狗娘養的,他至少該叫我狗娘養的先生”,到漢亞胡斯/康納斯的深夜驚悚戰上一個球迷大喊“加油,妓女”,幽默一直是美網不可分割的部分。我們的最佳喜劇時刻來自去年的德約科維奇,這個表演奇才生動展現了一個小心翼翼,過于女性化的莎拉波娃和一個似乎患有多動癥的納達爾。
5. 越夜越美麗。沒有哪里的夜晚像法拉盛這般戲劇化。來幾罐啤酒,在午夜跟著場上選手一同緊張、喜悅、失落。博格vs.唐納,桑普拉斯vs. 阿加西,阿加西vs. 布雷克,康納斯vs. 麥肯羅,這些比賽,讓你忘記時間的存在。

6. 路途滿是歡樂。一些人坐著豪華轎車來,一些人自己駕車從郊區趕來。乘坐地鐵7號線是最大眾的選擇。諾阿則是坐著協和飛機穿梭于巴黎和紐約,旁邊是漂亮的女伴。達文波特喜歡自己開車來。過去,媒體大巴是在荷槍實彈的SWAT(反恐特警組)護衛下穿過皇后區。然而,在這么多交通故事中,絕沒有哪個比得上麥肯羅和彼得#12539;弗萊明因交通堵塞造成比賽遲到而被取消資格。
7. 關鍵好球。97年半決賽維納斯一記反手壓線球挽救賽點,費德勒對陣阿加西時某一次驚人反手得分,89年貝克爾挽救賽點一分,78年第四輪,球幾乎到了身后,康納斯扭轉身體,奮力一擊,球擦著球網呼嘯落地。
8. 最商業化大滿貫。如果阿什球場的比賽讓你覺得乏味,開始數一數視線內有多少商標吧,那絕對能讓你忙碌起來。這可是美國,難道你猜不到這里的商業味比其他三大滿貫加起來還多嗎?

9 超級星期六。晚上11點13分,小布瑞特#12539;康納斯抱著爸爸的腿,拖著他走,吉米剛在84年半決賽輸給Johnny Mac,這是超級星期六的最后一場比賽。從此,“超級星期六”開始變成美網詞典中一個核心詞匯。
10 阿瑟#12539;阿什球場節日夜。美國網協(USTA)原本一致同意用自己的名字命名造價2.85億美元的美網中央球場,但無數網球界的聲音表示反對,最終中央球場命名為阿瑟#12539;阿什球場。開幕之夜,圖圖主教和克萊默、巴奇、維拉斯等老冠軍都前來慶賀。
11. 坎塔瑞安新紀元。在坎塔瑞安(Arlen Kantarian)擔任美國網協CEO之前,USTA的市場策略包括可愛的小kitty貓和不那么可愛的委員會成員。現在,坎塔瑞安開創了一個市場至上的奪目時代,讓美網系列賽和美網本身不僅僅是比賽,還是表演。
12. 觀眾形形色色。從某方面說,從米爾太空站向下看都比你坐在阿什球場最后一排的視線好。不過,要想坐進貴賓包廂,享受免費大蝦和夏敦埃酒,可能把你全身家當賠上都不夠。不管怎么說,美網吸引了各階層,來自各地的美國人,有羅斯維爾來的睜大眼睛的觀光客,有威斯波特的穿著考究的大學預科生,有來自紐約布魯克林的狂躁的經紀人。
13. 比莉,你走過漫漫長路。比莉#12539;簡#12539;金勇敢頂撞美國網協那些頑固的老好人仿佛還是昨天。歲月流逝,比莉為美國,為整個網球運動做出卓越貢獻,甚至美國網協把美網場地命名為比莉#12539;簡#12539;金國家網球中心。

14. 我們的克麗絲。從72年首次亮相的新鮮面孔,到6屆美網冠軍,克麗絲#12539;埃弗特書寫了一段多產而偉大的傳奇。她用革命性的雙手反拍為我們奉獻了許多驚心動魄的美網時刻,包括1980年半決賽大逆轉奧斯汀,為那場戲劇性的決賽鋪平道路,她戰勝了曼迪莉科娃。
15. 皮特的美好時光。剛滿19歲,桑普拉斯橫掃穆斯特、倫德爾、麥肯羅和阿加西,贏得桂冠。別介意他在場上吐了,96年這場1/4決賽是他最勇敢的比賽,皮特最終擊敗克雷特加。最偉大的勝利是2002年,老邁的斗士兩年內沒收獲一個冠軍,分析家說他不值一提,甚至建議他退役。但他發球超群,回球勇猛,并控制網前,決賽戰勝阿加西。皮特從來不戴耳環,不梳馬尾辮,或在樂隊玩搖滾,他就是一個運動員,唯一的任務是贏球。
16. 永遠的瘋人院!如果你對費里尼的馬戲團系列電影情有獨鐘,如果你喜歡看亂糟糟的騷動,那么你肯定愛死了1979年羅馬尼亞黑暗王子納斯塔塞和男巫學徒麥肯羅之間的比賽。老瘋子用盡了所有招數:詛咒,空中狂砍,抗議判罰,滿嘴臟話,而19歲的麥肯羅也毫不示弱。納斯塔塞拒絕比賽,并被判取消資格。時值深夜,10000名半醉的球迷朝場內扔垃圾,似乎決心來個破壞之夜。18分鐘暫停后,賽事經理塔伯特進場取代了主裁,比賽總算重新開始,最終Mac取勝。
17. 言論炸彈。沒有任何一項比賽能像美網這樣,吸引如此多責難。四十載過去,最猛烈的一顆炸彈來自不高興的凱文#12539;庫倫,他建議應該往法拉盛公園投一枚原子彈。

18. 阿加西告別演說。如果要書寫一本美網的歷史,上面肯定充滿了阿加西的妙語。但沒有哪一句像2006年的告別演說那樣催人淚下,全場寂靜,他對球迷說,“記分牌說我今天輸掉了比賽,但記分牌沒有說明的是我找到了什么。在過去21年里,我找到了忠誠。不論在球場還是生活中,你們推著我前進。我找到了靈感。你們激勵著我走向成功,即使在我最低潮的時候。我還找到了慷慨。站在你們的肩膀上,我才能完成自己的夢想,沒有你們這些夢想永遠不可能實現。在過去21年里,我找到了你們,你們和你們帶給我的回憶將伴隨我度過余生。”
19.渾水上的勵志橋。1968年,馬丁#12539;路德#12539;金和鮑比#12539;肯尼迪遭到暗殺,美國人依然因越南戰爭分裂成兩派,披頭士發行了《白色專輯》,而在芝加哥發生了大騷亂。還有什么能比智慧優雅的非洲裔美國人阿瑟#12539;阿什戰勝荷蘭人奧克爾奪冠更鼓舞人心的事呢?這是公開賽時代的首個美網。
20. 與機場為鄰。迫不及待把比賽轉移到法拉盛公園,美國網協忘了個小細節。新球場和拉瓜地亞機場可能相隔不過一個半高吊球的距離,因此震動鼓膜的轟隆隆聲成了美網的固有名詞。直到美國網協和政治家丁金斯強烈要求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讓那些惱人的噪聲制造者改變航線。
21. 你說你好,我說再見。奪目的首演和傷感的告別一直是美網風景的重要部分。我們最好的首演是30年前,16歲的帕米#12539;施賴弗橫空出世,一路闖入決賽,那也是她唯一的大滿貫單打決賽。我們最喜歡的告別是1989年,令人敬畏卻不再年輕的埃弗特輸給吉娜#12539;加里森。帶著一絲古怪的,喜憂參半的笑容,埃弗特揮手告別,流露出每個運動員離開時都會有的憂傷,淡淡的,更讓人心酸。
中央球場好風景。到處是刺耳噪音和極度混亂(想想擁擠的陸上空中交通,爆滿的謝亞球場,滿地的碎酒瓶,還有賣漢堡的攤子煎牛肉的氣味),這就是皇后區,然而,美網的Grandstand Court(昔日的中央球場)為6000名球迷提供了一個秘密花園。觀眾們仿佛置身一個劇場,遠離外部的喧囂,與比賽融為一體,和球員感同身受,不論是目睹亞倫#12539;克里斯坦又一次在第五盤實現逆轉,還是看著松岡修造拖著抽筋的雙腿苦苦支撐。
23. 倫德爾承上啟下。伊萬#12539;倫德爾,連續八年進入美網決賽,是一個承上啟下的人物,連接了過去的搖滾狂躁網球和現在的更強正手更弱個性時代。朋友們知道他很有趣,但大眾看到的是他過于緊張的前蘇聯性情。時至今日,不少人還記得《體育畫報》的那個封面標題:《沒人在乎的冠軍》。
24. 看臺上的名人。從前,CBS評論員看到潘喬#12539;塞古拉和阿蘭#12539;金出現在看臺就驚喜不已,現在,美網成了各路名人的秀場。不過,我們可以把“當代最佳名人獎”頒發給紐約前市長大衛#12539;丁金斯,只因為他永遠都來美網捧場,而且比起芭芭拉#12539;史翠珊,他對這項運動有更多喜愛、知識和貢獻。
25. 紐約,紐約。美網屬于大蘋果,但決賽上演兩個紐約人的對決僅有一次。1979年,決戰維塔斯#12539;杰魯拉蒂斯前,麥肯羅發現,“兩個家住距離公開賽十分鐘車程地方的人會師決賽,這可不是每天都能看到的場面。紐約人應該好好珍惜,也許它再也不會發生。”
26. 瑪蒂娜逃離祖國。這完全是一部精彩的驚悚小說。18歲的天才少女逃離祖國捷克斯洛伐克,FBI保護她,尋求政治避難,在一座廢棄的曼哈頓寫字樓進行秘密會面,媒體泄露,在森林山一場倉促的新聞發布會。1975年9月9日,半決賽輸給埃弗特后,納芙拉蒂諾娃宣布脫離祖國,震驚體育世界。
27.完美無暇費天王。自從比爾#12539;蒂爾登以后,只有羅杰#12539;費德勒連續四次折桂。穿著或黑或藍的衣服,親友包廂里坐著泰格,化解每一次風暴(無論它來自阿加西、休伊特或是德約科維奇),“完美先生”絕非浪得虛名。
28. 時裝表演!不論是莎拉波娃向奧黛麗#12539;赫本致敬的黑色小禮服,塞雷娜的緊身貓女服,或是馬泰克的風騷打扮(“我要讓你的世界震蕩”),都是美網的亮麗風景,有什么大膽想法盡管展示。
29. 天才少女奧斯汀。1979年,一個身高只有5英尺5英寸的馬尾辮女孩打破了埃弗特和納芙拉蒂諾娃的兩人壟斷,贏得了首個大滿貫。身形瘦小的翠西#12539;奧斯汀剛滿16歲,她在決賽中6-4, 6-3橫掃埃弗特,成為美網歷史上最年輕冠軍。
30. 新聞發布會。卡普里亞蒂哭著央求記者,不要再拿她的痛處說事。88年,ATP勢力擴張,他們被禁止在美網上召開與宣傳自己相關的新聞發布會,所以他們故意在球場大門外召開發布會,以博得媒體的支持。
31. 大力寶貝。威廉姆斯時代來了,大力寶貝網球來了。名氣漸衰的斯皮爾萊(Irina Spirlea)在1999年半決賽遭遇大威,羅馬尼亞人被老威稱作“高大,丑陋的白火雞”。一次換邊,兩人撞在一起,維納斯豪不退讓,傳達的信息很明白:這可不是你姥姥那年代的淑女比賽。
33. 慶祝。在美網,表達勝利的喜悅有多種方式。有些人(阿加西和費德勒)只是倒在地上,如癡如醉,有些人(貝克爾)把球拍扔向看臺。但我們的最愛來自托德#12539;馬丁,贏得一場精彩絕倫的晚場比賽后,他繞著場地慢跑一圈,和興奮的球迷擊掌相慶。
34. 失利的苦惱。在40年里,有80位單打冠軍加冕,享受同樣的榮耀,而這將近10000場比賽的失利者各有各的悲傷。最可憐的失利者甚至不是一位球員,而是沮喪的張君培,張德培的教練,孤獨地坐在阿什球場,口中重復著“可能,可以和應該”,沉浸在弟弟97年半決賽輸給拉夫特的悲傷中。
35. 欺騙小花招。06年美網,攝影機捕捉到沙拉波夫低水平的指導手段,雖然女兒成功奪冠,但“香蕉門”的陰影始終難以揮去。美國網協也有過不光彩的小動作,1996年,他們在簽表上作弊,讓歐洲人自相殘殺,而阿加西和張德培收獲好簽。
36. 女人的力量。一項在女權主義中心舉辦的賽事,為女球員提供展示自我的舞臺。四大滿貫中首個實行男女獎金同酬,第一個把女單決賽安排在黃金時間。在這里,上演過一連串精彩女單對決,納芙拉蒂諾娃vs. 奧斯汀,埃弗特vs. 納芙拉蒂諾娃,格拉芙vs. 塞萊斯,海寧vs. 小威,辛吉斯vs. 大威,僅僅是一小部分。
37. 不是音樂節,勝似音樂節。阿瑟#12539;阿什日是美網開賽前的盛大派對,那些小甜甜接班人(還包括Britney她自己)和其他青少年偶像前來助興。和這樣的熱鬧場景相比,《美國偶像》不過是小兒科,差不多成了公共廣播公司(PBS)的無聊節目。這一世界上最大型的青少年網球節日讓成千上萬人接觸網球,了解阿什,他的職業生涯和抗擊艾滋病的傳奇。
38. 兩船出海。某個夜晚,美網夜場比賽和大都會棒球隊比賽同時進行,你能看到一種社會奇觀,兩幫截然不同的人擦肩而過。兩者很好辨認,不少棒球迷挺著啤酒肚,帶著球隊的藍帽子,而優雅的美網球迷大都是富有的雅皮士,腳穿高跟鞋,或身著阿瑪尼夾克。那些藍領棒球迷常常向網球迷投以輕蔑的目光(也許,是嫉妒?)
39. 最重要一分。1995年決賽,桑普拉斯和阿加西聯袂奉獻了一記19回合的拉鋸球,蕩氣回腸,那一分讓皮特拿下首盤并取得最終勝利。之后桑普拉斯說那是他經歷過“最重要和精彩的一分之一。”
40. 時代變遷。在1968年,汽油34美分一桶,看場電影只需1塊5,而選手們在Westside網球俱樂部的草地上比賽,球是白色的,他們也只能全白上陣。女子冠軍獎金是6000美元,男子是14000,今天,男女冠軍至少能拿到150萬美元。那時有97294人次來看比賽,而去年,觀眾人數是715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