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每日都有成千上萬家的酒店、餐廳擺著食物樣品,他們在這方面投入的成本是巨大的。“如果能有一種‘仿真食品’來代替真的食物樣品,推廣到各個酒店、餐廳,那么推廣者所獲得的利益一定會非常可觀。”這個念頭你動過嗎?
一盤“假”排骨鬧出的新奇創業點子
21歲的譚艾琳是個文靜的江蘇姑娘。
2005年她從一所專科學校畢業后,順利地進入了當地的一家4星級酒店自助餐部上班。譚艾琳是服務人員,除了每天收拾桌臺之外,她還要負責樣品的擺盤。酒店的大廚每天都會上一些小吃的樣品,擺在餐廳入口處,用以吸引顧客的眼光。
每天下班的時候,譚艾琳都要把當天擺在桌臺上的食品小樣拿出去丟掉,像這些做工精美的食品,經過一兩天的擺放,多數已經壞掉,無法食用,只能撤下來當垃圾丟了。每當看到這些原材料昂貴的食品好端端地放著直到變壞,譚艾琳就覺得非常心疼。
那天,譚艾琳參加了一個同學的生日聚餐。在那次的生日派對上,譚艾琳被人捉弄了好一番,有人拿著一盤做得栩栩如生的“假”排骨,放在譚艾琳的面前,她不知有假,拿著筷子,卻怎么都夾不起來那塊誘人的排骨。等聽到有人在一旁吃吃地笑開時,她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被糊弄了。那天,譚艾琳已經是第五個把那盤假排骨看成是真排骨的人了!后來,壽星公把謎底揭開:這是他家表嬸去日本出差帶回來的小玩意。他還得意非常地說,自己都用這盤假排骨騙了十幾個人啦!
這時候,譚艾琳十分仔細地打量著這盤排骨:食材的模樣與真的幾乎完全一樣,色澤也做得很好,尤其是那些泛著醬油色的湯汁,看起來是多么誘人的一盤食物啊!忽然間,譚艾琳想到了。如果把這樣的“仿真食品”放在餐廳里,那么每天那些用來擺樣的龍蝦、鮑魚、生魚片的樣品成本,不就可以節省下來嗎?譚艾琳向同學借了這盤排骨,準備回去給單位里的同事們看看。
果然不出譚艾琳的預料,當同事們看到那盤排骨的時候,都以為是一盤色澤漂亮、味道十足的醬燒排骨。等到譚艾琳說出那是假的時,大家都瞠目結舌。經理當場拍板決定:就讓譚艾琳去采購一些這樣的“仿真食品”,用來替代那些食物樣品。譚艾琳很快跟同學在日本的親戚聯系上了,她發了一些這邊經常做的菜的圖片,過了半個月,餐廳就收到了那些樣本。按照日圓計算的樣品,換算成人民幣一個要300元左右,雖然價格不便宜,但是大家還是覺得很劃算。因為只要在前臺擺放這些樣品,臟了的時候收回來洗一洗,其他的費用就基本不用再出了。
這一來,餐廳核算了成本,一年能節約好幾萬塊錢的樣品支出。當月,譚艾琳領到了一筆不菲的獎金。如果能把這“仿真食品”推廣到各個餐廳,肯定能收益不錯的。想到這里,譚艾琳就非常興奮,一個大膽的念頭在她的腦中形成。
創意作戰,給食品尋找完美“替身”
譚艾琳通過網絡了解到,像“仿真食品”在日本已經是頗具規模的產業。在日本,很多壽司店、蛋糕店、面店,甚至連中國餐廳,也都用上了這樣既環保又逼真的“仿真食品”。她想,自己為啥不從日本買貨,再把這些仿真食品賣給中國的餐廳老板們呢?
她很快從MSN上聯系到了一家日本專門生產“仿真食品”的華裔供貨商。她拿到了對方的產品樣本,還有一些樣本的圖片,拿著這些資料,譚艾琳興致勃勃地出發了。她利用業余的時間,拜訪了不少本地的餐廳、餐館。不管是中式還是西式的餐館,很多管理者都對這個小丫頭手里的“仿真菜”表示了濃厚的興趣。雖然價格不菲,但是幾個老板還是不假思索地下了訂單。
這下,譚艾琳忙活開了。她先是到這些預訂的餐廳,把需要訂制“仿真食品”的菜肴拍照,各個角度的照片都要拍攝清晰,完了之后,她就把這些照片傳給日本的制作商。等到制作商把樣品做好,再拍照回來,譚艾琳就拿著這些樣品的圖片,找商家確認。一旦確認的手續完畢,制作商就開始制作湯汁,澆灌,定型了。這么一個工序完成,譚艾琳就等著收貨收錢啦。一般,一個仿真菜肴定價300~600元不等,雖然價格不菲,但是商家們還是考慮到實際的費用,那些昂貴的菜色,不單食材成本的費用不低,平時用于冷藏的冰柜、電費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這樣,使用仿真食品之后,其實還是節約了一筆很大的費用。通常,每一個“仿真食品”譚艾琳掙100~200元不等的中間費用。
一般,一個商家一次下訂單個數都在10~15個之間,這樣一單接下來,她至少能掙一兩千元。隨著對產品感興趣的商家越來越多,譚艾琳發現自己奔波在兩個工作中很難平衡了。眼看著“仿真食品”的生意越來越好,譚艾琳狠下決心:要辭職專心干事業。告別了自助餐廳工作的譚艾琳,空閑的時間一下子多了起來。這讓她有了更多的時間來思考關于“仿真食品”的推廣。譚艾琳花了5000元,租下了一間30平方米大小的辦公室,置辦了電腦、傳真機等,一個小小的“艾琳仿真菜坊”就成立了。因為有了更多的時間可以跑業務,譚艾琳開始往周邊的縣市跑,她往往是帶上幾個比較漂亮的仿真壽司、醬燒排骨、獅子頭等樣品,還有許多琳瑯滿目的仿真食品的圖片,就上門去拜訪客戶了。
很多客戶都被譚艾琳手中的資料吸引了。不少顧客紛紛下了訂單,譚艾琳每天都忙碌在對樣品、下定單、確認成品中。雖然日子很忙碌,但是收獲也是很可喜的。最高的一個月,譚艾琳接下來200多個產品的訂單,她的純利潤達到了15000元左右。看到這樣綠色、環保的“仿真食品”能夠受到廣大顧客的喜愛,譚艾琳喜出望外。
研磨技藝,好產品自己做
雖然“仿真食品”的銷售做得順風順水,但是譚艾琳心里還是有著隱隱的擔憂。
隨著訂單量的增加,日本的制作商蓄意提高價格,并且因為兩地的距離問題,很多時候溝通上還是存在很大的分歧。雖然擁有食物的照片,但是平面的效果與立體的實際要求還是很有差距的。在很多次的產品驗收上,客戶提出:仿真菜與實際上的菜肴有比較大的差距!因為這樣的原因后來不愿意再下訂單的客戶有很多,漸漸地,譚艾琳的生意開始縮水。
能夠接受300~500元價格“仿真食品”的店家越來越少,不少顧客都希望能夠以比較低的價格買入,對譚艾琳來說,因為生產成本的高居不下,如果要拿到訂單,只能降低自己的利潤。那個月,因為顧客的大力壓價,譚艾琳收入嚴重縮水,一度到了做“白工”的地步。
控制成本才是創造利潤的最佳手段!譚艾琳越來越深刻地明白了這點。隨著與“仿真食品”接觸時間的增加,譚艾琳對這門技術已經掌握了80%以上。其實,只要能采購制造“仿真食品”的機器,那么再加上一定的技術,自己制造“仿真食品”也不是什么問題啊。要知道,日本的那家制造商,也不過就是3個人的小作坊而已。為什么人家就成,咱們不可以呢?
于是,譚艾琳從網上聯系了一個賣家,花了8000元購入一套可以制作“仿真食品”的機器。另外,譚艾琳還從工藝美術學院聘請了兩名技術工,他們都有一手很棒的雕塑技術。人員與設備到齊了之后,譚艾琳開始著手開發自己的“仿真食品”制造線。蠟、橡皮泥、樹脂、彩色顏料……這些自主研發的原材料紛紛派上了用場。首先由雕塑工根據顧客提供的食品造型做出食材的原型,然后是上色,最后由顧客審核確認后,再調出定犁的汁液,最后定型。就這樣,栩栩如生的“仿真食品”出爐了!
譚艾琳把自己家的產品端出來,給顧客品鑒。有些顧客要求不高,很容易就接受了;但是有些高級餐廳的主管精益求精,要求在局部上做得更加細致一些。譚艾琳一邊聽取顧客的意見,一邊著手進行大膽開發。在一陣緊鑼密鼓的實踐之后,加之她花了大價錢從日本“取經”后,“艾琳仿真菜坊”推出的一系列“滿漢全席仿真菜”得到了客戶一致的贊賞。
因為是自主開發的產品,不論是成本還是原材料,都在譚艾琳可控制的范圍內,“仿真食品”的生產成本大幅度下降,不少餐廳的老板聞訊前來,紛紛下了訂單,要訂購這種既環保又節省金錢的“仿真食品”,用來放在餐廳中擺臺做小樣。
“艾琳仿真菜坊”成立半年,譚艾琳盤點一下手上現有的資金,6個月盈余超過15萬元。這讓她笑得合不攏嘴。“沒料到當初一個小小的點子,能夠為自己掙來這么多的財富。看來只要有恒心,有毅力,抓住機會,財富就離你不遠了!”譚艾琳開心地說著。現在,她還在馬不停蹄地到全國各處跑著。她要把自己的這套“仿真食品”,推廣到更多的地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