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說,因為沒有資金、沒有人義務為村里修路,許多村里修好的路遭受損壞沒有修理,給村民出行造成了不便。
“現在車輛日益增多,尤其是外來重載工程車的大量出現,對部分通村公路損壞極大,很多村都不愿意承擔村道養護的責任和資金,帶來了嚴重的安全隱患?!痹谡憬〉谑膶萌嗣翊泶髸诙螘h上,很多人大代表對農村道路的養護現狀深感憂慮。
現狀
浙江省溫嶺市925平方公里的陸地面積,11個鎮5個街道,831個村,2006年的普查顯示,全市公路總長為1712公里,公路密度為1.85公里/平方公里,而農村公路占到1616公里,這其中比例最大的屬于村道1123公里,2008年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已達到1152公里。
村道公路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把增加農民就業的路子送到了家門口,許多村因路而發,因路而富。
溫嶺市公路段共有干部職工189人,其中89人屬于養護公司,負責管養32公里國道、64公里省道、222公里的縣道以及27公里的專業護養鄉道,但是沒有專人來管理1152公里的村道。
作為溫嶺地區人口最多的鄉鎮,箬橫鎮的農村公路起步較早。箬橫鎮“村村通”辦公室的江再法向筆者介紹,目前,該鎮115個村(居)已修筑水泥路260多公里,仍有120多公里尚未硬化。修建農村公路的資金來源是鄉鎮補貼一部分,主要還是依靠村里自籌資金來解決。
江再法介紹箬橫鎮的村道沒有專人維護,但是機動車甚至是30噸以上的大貨車開進村道后,對村道路面造成了大面積的損壞,而一些路兩旁的建筑也存在侵占村道的現象。但由于沒有行政執法權,他們只能好言相勸,但收效甚微。
箬橫鎮的100多個村,目前能夠對村道進行養護的只占1 / 10左右,而這1 / 10中也沒有專人來養護,例如貫莊等一些新農村建設的示范村,由負責村莊環衛的人員兼帶養護村道的路面清理和綠化帶。
唯一的義務村道養護工
4月1日早上8點,溫嶺市區萬昌北路的末端連向城東街道山凰村的沙石路,車流經過揚起了幾米高的白色塵土。就在路旁,一位老人揮著鐵鍬正在填雨天過后形成的土坑。這位已經71歲的潘東生老人,從市公路段退休后就一直義務給村里修村道,一修就是15年。
“現在路越來越寬,車也越來越多,但是卻沒有人修啊!”聊起村里的這段路,老人感慨萬千。1994年,潘東生和村里人一起修建了這一條連接了河邊村、山凰村、匯頭村、虎頭山村4個村子的沙石路。這一條路從原先的幾十厘米寬拓寬到現在的七八米,4公里的沙石路中,3公里已成了水泥路,剩下1公里左右的沙石路。
路修了,車通了,對許多村民來說是一件好事,但對潘東生來說,感情卻非常復雜。
山凰村有兩所學校、幾個村的中心街,這條路是許多村民每天必經的。路寬了,車多了,潘東生的負擔也加重了,從剛開始的一周一次到現在的隔天一次,他準時于早晨5點到達,趕在車流還不多、塵土飛揚少的時候將路給修好。潘東生介紹說,這條路車流量非常大,幾十噸的卡車都開進這樣的村道,就連柏油路和水泥路都承受不了,更何況這一段沙石路。潘東生說,修了10多年的路,有時候甚至有點灰心了,眼巴巴看著自己修的道路被超載的車輛碾壓,一些開慣了水泥路的車輛很少在沙石路上減速,揚起的塵土讓路兩旁的村民受累。
潘東生對那些超載的車輛碾壞村道很有些憤怒,但他還是堅持修。“不修,怎么看得過去呢?”一下雨,沙石路段被碾過的道路就只剩下坑坑洼洼的表面,車一過濺起了幾米高的雨水,附近村的孩子上學都會濺一身臟水,幾乎沒辦法行走。
義務修路的潘東生搭上自己的時間還不夠,古稀之年的老人還自掏腰包來修路。老人如是說,修路的確很累,每次都要吃粉塵,回到家后,人都癱軟得像爛泥一樣。但是,修路成了老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他沒有在家享清福,而是把時間和精力都放在修路上了。老人說,因為沒有資金、沒有人義務為村里修路,許多村里修好的路遭受損壞沒有修理,給村民出行造成了不便。
潘東生說,他也希望有一天,能有專項資金落實下來,有專人來養護村里的道路。
唯一一筆養護資金
溫嶺市的“村村通”工程從1994年開始,至今已有14年,許多村道的建設也已有10多年的時間,但到目前為止,唯一的一筆是在2007年浙江省交通廳下撥的223萬元村道養護經費。“村村通”指揮中心的工作人員介紹,這一筆經費包括了134萬元大中修保養和89萬元小修保養的工程費用,但沒有辦法解決長期的養護問題。
雖然實現了“村村通”公路的目標,但是,在一些村道建設中配套設施沒有跟上——包括村道中的安保設施。這一筆89萬元的小修保養費用基本都用在了配備護欄等一些安保設施上,還有一部分用于破損嚴重的村道修改,如今,這筆200多萬元的資金已經沒有一點剩余,但是需要修建的村道卻還有很多。
“村村通”指揮部的工作人員介紹,村民對養護村道的呼聲越來越高,而他們也擔心許多村道再不管養,將來還需要投入更多的資金。
全市的“村村通”工程從1994年開始至今,已有許多道路的使用超過10年,而普通公路的使用年限為20年。
而有些村道的作用甚至超過了鄉道和縣道,綜合流量非常大。
溫嶺市“村村通”指揮部的工作人員介紹,在2007年8月份進行綜合交通量測定中,在選取的13條鄉道和15條村道中,每日超過5000輛至1.5萬輛車流量的即為相當二級公路雙車道的鄉道為5條,測定的數據確是旗鼓相當,但最高車流量出現在村道的松南至朝陽路段上。
溫嶺市“村村通”指揮部的工作人員說,目前農村的村道基本處于無人管理的狀態。早在幾年前,“村村通”工程在推進的時候,便發現許多問題,“村村通”指揮部的工作人員也提出了維護管理村道的意見,但都沒有什么音信?,F如今,許多村的經濟發展,都在靠村道日益發揮作用,但是村道被亂占,過多超重卡車、貨車開進村道,有些村道的路面破損率比較高,道路兩旁的綠化更無人養護,一些種下的樹也都長成了不太規則的形狀,原本是為美化道路兩旁,如今反而顯得雜亂了,更多的村民開始逐漸意識到,村道不僅要通,還要有人去維護。
一些具有道路養護經驗的工作人員介紹,如果再不養護維修,從目前的村道承載量來看,不出10年,許多村道都將報廢。
村道該由誰來養護?
像潘東生那樣義務為村里養護道路的畢竟是少數,還要自己掏腰包來修路的就更少了。一些人大代表建議政府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的“村村通”道路養護管理辦法,明確公路養護責任主體,籌措養護經費,督促交警、公管所等職能部門介入通村公路的管理,解決公路占道、車輛超重等問題,確保農村道路安全。
而從2008年4月1日開始實施的新的《浙江省公路路政管理條例》,將村道納入適用范圍,從而解決了村道路政處罰和路政許可沒有法律依據的現狀。
“要養護村道,長期的養護還是要落實專項資金,由專人來從事。”溫嶺市“村村通”指揮部的工作人員說,他們正在起草《農村公路養護管理辦法》,建議溫嶺市組建一個村道公路管理機制。
溫嶺市交通局的分管負責人介紹,幾年來,農村道路養護管理的人員、資金確實成了一個問題,目前,溫嶺市交通局正在起草制訂有關這方面的措施,建議成立一個專門的管理小組辦公室,明確職能,由專人來管理,落實村道一年養護費用1500元每公里至2000元每公里的養護管理費用,雖然和需要的每公里每年上萬元的養護管理費相比僅是杯水車薪,但至少可以緩解目前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