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金華地區部分大學生音樂素質現狀的調查及其成因分析,指出了音樂教育可溶和審美教育,并從思想美、形式美、情感美三個方面闡述了音樂教育溶和于審美教育的內涵。在美育工作中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良好態度,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各種音樂實踐活動,以豐富他們的情感體驗,是高校音樂教育工作者必須思考的內容。
關健詞:大學生;音樂教育;審美
中圖分類號:G40-01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8)13-0254-02
審美素養日益成為現代人的必備素質,未來的社會和科技的發展要求現今的學生必須具備良好的審美素質。而處在學習和成長階段的在校學生,由于自身的條件和社會化程度低,因此具有很強的可塑性特點。如何在美育工作中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良好態度,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各種音樂實踐活動,以豐富他們的情感體驗,是高校音樂教育工作者必須思考的內容。
一、大學生音樂素質的現狀
1.開展音樂教育與接受音樂教育的狀況不容樂觀
為了搞清金華地區大學生音樂素質的情況,本人于2007年9—12月在義烏工商學院、金華職業技術學院、浙江師范大學進行了大學生音樂素質基本情況的隨機調查。本次調查共計發放問卷300份,收回236份,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大學生音樂教育的狀況及比例如下(表1):

從上表可以看出如下兩點:(1)音樂基本理論、一般唱奏技能、一定聽賞能力掌握及對音樂的認知情況堪優; (2)缺少參與音樂活動、喜愛高雅音樂的大學生普遍偏少。
二、影響大學生音樂素質的成因分析
1.中小學時代的音樂教育忽視了對受教育者興趣和愛好的培養
人們常說興趣是學習的最好老師,優美動聽的音樂對人本身就有很大的吸引力,人們對音樂有一種天然的興趣。中小學音樂教育往往不注意激發和保持孩子的這種興趣。不管孩子能不能接受,都用專業訓練的要求來對待學生,弄得學生苦不堪言,受教育者的音樂素質太差并不是一種錯,錯的是音樂教育的途徑。
2.簡單、片面的學校教育忽視了學生藝術素養的熏陶
音樂內容豐富,包括歌唱、樂理知識、試唱練耳、器樂演奏、音樂欣賞等多項內容,這些內容能夠很好地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但學校教學卻只注重一些基本技巧的傳授,忽視了對學生藝術素養的熏陶。比如,唱歌是音樂教學中極重要的一項內容,學生感興趣,也容易理解接受,但現實的教學卻是唱歌只局限于唱歌,忽視了對歌曲深層內容的感悟。
3.音樂素質教育在普通高校的地位堪憂
當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教興國是基本國策,高等教育獲得了國家和全社會的普遍重視,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國際化、現代化、終身化成為時代發展趨勢,許多高校都在加大力度建設專業學科,引進和培養高層次人才。而作為素質類公選課的音樂教育,不能成為投入的重點,普通高校音樂素質教育要獲得重視與發展是有困難的。音樂美術均為選修。雖然課程無上下高低之分,但在大學的實際情況是:專業課是安家立身之本,通常教師、學生都重視,公共課中的必修課如英語、計算機類課程屬必過之關,關不過業難畢業,學生都不得不認真對待和重視。惟獨音樂類公共課,學生可選可不選,完全憑個人的興趣、意愿定。
三、音樂教育是審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音樂教育是通過培養對審美因素的反應來進行的感覺教育。在學校音樂教育中,大量的、廣泛的優秀音樂作品是以歌唱、器樂、表演、欣賞等方式來進行的,它增強了學生對音樂美的認識、理解、鑒賞、創造的能力,從而在主觀情感上得到審美體驗,情感升華、心靈凈化,這樣獲得的音樂教育要比任何說教來得自然與真實。正是在這種自然、真實、愉快的教學中,學生受到了審美的熏陶,音樂教育的目標不是把學生都培養成為音樂家,而是面向全體學生,通過音樂特有的形式、手段,培養出高尚完美──追求真善美的現代人,這也正是審美教育所要達到的目的。正確認識學校音樂教育和審美教育的關系也是能否真正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的重要因素。
音樂教育是審美教育,審美教育的核心是審美情感的培養。作為情感藝術的音樂,是用節拍、節奏、旋律、音色、速度、力度、和聲、調式、調性等各種音樂語言,來塑造音樂藝術形象,抒發詞、曲作者內心的喜、怒、哀、樂等真摯感情。在教學中,只有把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受、理解和想象與音樂情感聯系起來,把音樂的表現形式與音樂的內容結合起來,才能真正體現音樂審美的意義。通過這種審美教育,培養其感受音樂、理解音樂、表現音樂、鑒賞音樂和創造音樂的能力,促進人自身各種因素的平衡和協調,實現個性全面、和諧的發展。
四、學校音樂教育對提升大學生審美能力的內涵
1.思想美是溶和音樂教育的核心
在學校音樂教育中,音樂作品的主題和思想內容具有非常明顯的審美特征。在一些優秀的音樂作品中其最迷人的地方往往不在于結構之嚴謹、音色之悅耳,而在于以強烈高尚的思想美撼動學生們的內心世界。如貝多芬的第三(英雄)、第五(命運)、第九交響曲等作品,之所以能跨越漫漫時空,激勵著千百萬人的心靈,是因為這些作品洋溢著對邪惡勢力的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和追求自由、光明、平等的思想。貝多芬的高尚人格屹立在他的音樂作品之中。法國大革命時期的巴黎人民在響徹云霄的《馬賽曲》歌聲中攻克了象征封建統治堡壘的巴士底獄。抗日戰爭時期,聶耳的《畢業歌》鼓舞著青年學生走向革命;《義勇軍進行曲》使東北的抗日將士斗志倍增,也使全國人民團結一致,奮起抗戰等等一大批優秀的救亡歌曲和音樂作品,都成為激勵廣大人民群眾團結一心,走向未來的精神動力。沒有思想內容的音樂形式是沒有生命力的。音樂作品的這種思想美和內容美匯同它的結構美、音色美等形式美,便一起構成了學校音樂教育中審美教育的核心內容。
2.情感美凸現音樂藝術的本質特征
《樂記》云:“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黑格爾也認為:“音樂所特有的因素是單純的內心方面的因素,即本身無形的情感。”“音樂是心情的藝術,它直接針對著心情。”音樂是情感的藝術,鮮明的音樂形象生動地反映和影響著人的思想情感,音樂美感的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浸入人們的內心世界,通過審美體驗的積淀,產生巨大的行為力量。因此,我們在對學生進行音樂教育的同時,可以感受到《二泉映月》的哀怨、《金蛇狂舞》的熱烈、《春江花月夜》的恬靜、《江河水》的悲泣,也可以感受到貝多芬作品的激情奔放、莫扎特作品的優美細膩、德彪西作品的朦朧傷感、柴可夫斯基作品的憂郁深沉。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音樂教育在學校的審美教育中就起著特殊的作用,它使學生在愉快地接受音樂作品的同時,不僅使思想道德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使學生的情感世界更加豐富多彩,使他們能夠用心去感受現實生活中的真善美,去鞭笞假惡丑,從而使學生的情感世界得到進一步的升華和豐富。
3.形式美是一種獨特的只為音樂所特有的美
音樂的形式、表現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從類型上講,它可以分為聲樂和器樂;按照演奏(唱)方式的不同,音樂又可以分為獨奏(唱)、合奏(唱)、重奏(唱)、齊奏(唱);按照體裁的不同,音樂還可以分為歌曲、序曲、協奏曲、奏鳴曲、交響曲等。而音樂語言本身的豐富性又融會了音響、聲調、節奏、旋律、和聲、復調、配器、曲式等眾多特殊的媒介,使得音樂作品本身的豐富性和多變性更具有了一種獨特的審美感受和審美情趣。如欣賞交響樂時,交響樂隊那種難以用語言形容的豐富、復雜、絢麗的音色美就足以使欣賞者陶醉不已。弦樂器以柔美見長,善于與人聲融為一體,極富表現力;木管樂器極其富麗明快,靈活多變;銅管樂器音色輝煌渾厚,深沉有力;打擊樂器用于強調節奏并以其特有的嗓音音色豐富了樂隊的音響色彩;撥弦樂器、鍵盤樂器則以各種“大珠小珠落玉盤”的特殊音色,使樂隊的色彩更加艷麗。在整個交響樂隊演奏的過程當中,有各種和弦不斷組合、變化、進行的和聲之美;有各層曲調互相對比、交融、呼應的復調之美;有不同的樂器,或齊奏、或合奏的配器之美等等。而這些美的因素,是隨著音樂主題的發展而變化、運動、交織在一個統一和諧、五光十色的音響織體之中的。教師在對學生進行音樂欣賞和音樂教育的同時,不僅使學生受到思想和道德上的教育,使學生得到感情上的豐富和升華,而且還使得學生在接受這些教育的同時,也得到了來自全身心的一種愉悅、放松以及心理上一種能量的宣泄和釋放。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R].北京:國際教育文化出版集團,1999.
[2] 王湛.深人貫徹全教會精神開創學校藝術教育新局面[J].中國音樂教育,2005,(2):6.
[3] 楊力.中國的音樂教育呈上升趨勢[N].音樂周報,2004-02-25.
[4] 姜金副.樂語化人田[J].中國音樂教育,2007,(3):13.
[5] 楊立梅.以素質教育觀透析國外音樂教育[J].中國音樂教育,2002,(4):27.
[6] 沈致隆,姜華.MIT的藝術教育及其對我國高等教育的啟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9,(1):41.
[責任編輯陳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