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教科版小學科學4年級下冊第3單元第3課。
教學目標:
1.了解人需要不同的營養,懂得營養均衡的重要性。
2.初步學會合理搭配食物,探究理解食物的“金字塔結構”。
3.在討論、交流、研討過程中逐步養成合理飲食的習慣。
教學準備:
1.食物的“寶塔結構”圖。
2.準備一些學生喜歡吃的食物的圖片做成幻燈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今天上課老師給大家帶來一些食物的圖片,請大家在眾多的食物中選出自己喜歡吃的,并說明原因。
(播放食物的圖片。)
生:我喜歡吃烤鴨,因為它好吃。
生:我喜歡吃水果,因為媽媽告訴我水果里面含有大量的維生素。
師:我喜歡的是蟹黃豆腐,因為里面含有大量的蛋白質。
…………
(評析:以直觀的食物圖片豐富學生對食物的感性認識,為后面的設計晚餐做好必要的準備。并能通過匯報了解學生的飲食習慣,針對學生的不良飲食習慣開展教學。)
二、新授
1.食物寶塔的建立。
師:同學們選擇食物的時候,有的選擇的標準是根據自己的喜好,更多的同學選擇的標準是營養。看來前幾節的內容已經對同學們有了一定的影響,知道從營養的角度去選擇食物。
師:我們根據食物所含的營養成分的不同可以分為:五谷雜糧、水果蔬菜、肉類、蛋類、豆類和奶類及其制品、油脂類。下面就請同學們根據課前調查按照你吃各種食物的量來填寫自己的實物寶塔。
(學生活動,匯報。)
生:第一層是五谷雜糧,第二層是肉類和蛋類,第三層是水果蔬菜,第四層是奶類豆類及其制品,第五層是油脂類。
生:第一層是水果蔬菜,第二層是肉類和蛋類,第三層五谷雜糧,第四層是奶類豆類及其制品,第五層是油脂類。
…………
(評析:通過學生填寫食物寶塔,了解學生原有的不良飲食習慣,使后面教學更有針對性,體現課堂的生成性。)
師:從同學們的匯報中可以看到,對于寶塔的第五層基本上達成了統一的認識,但是在其他層上還存在著分歧。下面請同學們看一看營養學會指定的食物寶塔圖。第一層是五谷雜糧,第二層是水果蔬菜,第三層是肉類和蛋類,第四層是奶類、豆類及其制品,第五層是油脂類。
師:思考“寶塔”中哪些食物為我們提供能量,哪些食物能保持我們的健康,哪些食物能支持我們的生長發育。
生:五谷雜糧提供能量,水果蔬菜能保持我們的健康,肉類、蛋類還有奶類豆類及其制品能支持我們的生長發育。
師:為什么五谷雜糧吃的不是最多的,卻在寶塔的第一層?
生:因為五谷雜糧給我們提供的是能量,食物對人類最重要的作用是提供能量。所以把五谷雜糧放在了第一層。
師:對了,營養學家指定的食物寶塔除了考慮到我們吃各種食物的量之外,還考慮到的就是食物對人類的作用。因此才把五谷雜糧放到了第一層。
師:這個食物寶塔是根據什么制訂的?
生:根據我們對營養的需要制訂的,是為了讓我們的營養更均衡。
師:對,因此我們飲食的時候營養一定要均衡。
(板書課題。)
師:把我們自己的食物寶塔和營養學會制訂的食物寶塔進行比較,你發現自己在哪些地方飲食不合理?
生:我平時肉吃的太多了,水果、蔬菜吃的太少了。
生:我基本是不吃主食,以副食代替主食,這是不對的。
…………
師:通過剛才的比較,同學們發現了自己在平時飲食中不科學的地方。在以后的生活中應該怎么辦呢?
生:嚴格按照食物寶塔進行飲食。
生:食堂的中午飯,本來是兩素一葷,從量的搭配上比較合理。可是我在吃的時候,不太合理。我只吃葷的不吃素的。以后我要按照量的比例去吃。
師:希望同學們今后能按照今天學習食物的科學比例去進行飲食。
(評析:食物寶塔這部分內容是不適合小學生進行探究活動的,教師通過幻燈片直接呈現給學生,然后通過討論讓學生知道科學食物寶塔建立的依據,使學生對食物寶塔的建立有一個知其所以然的過程。最后再把自己建立的食物寶塔和科學的食物寶塔進行比較,發現自己飲食中不科學的地方。從而讓學生主動地反思自己的一些不良飲食習慣,主動地改變自己的不良飲食習慣,讓科學更好地為學生的生活服務。)
2.營養膳食原則。
師:怎樣搭配才能使我們的營養更均衡、更全面?
生:葷素搭配,主副食搭配。
生:粗細糧搭配。
生:要有適量的水果和蔬菜。
(評析:這個過程是對學生前幾節課學習的一個有效的梳理過程。把學生零散的認識匯集起來形成完整的合理膳食原則,并通過此原則去指導學生后面的學習,這些原則也是學生對食物評價的一個標準。)
師:這些原則是每一餐我們都要盡量遵循的原則。但是一日三餐還各有各的特點。它們的特點是什么呢?
生:早吃好,午吃飽,晚吃少。
師:早餐為什么要吃好?怎樣才算吃好?
生:因為經過一個夜晚的代謝,身體內的養分嚴重流失,所以早上要吃好。
生:早晨消化器官的機能還沒有被完全喚醒,所以早餐不應該吃那些不容易消化的食物。
生:早餐的食物要能夠補充我們身體的血糖,所以要吃一些五谷雜糧,而且要吃一些能夠補充水分的食物,比如稀飯。
師:說一說你們今天早餐都吃了什么?評價一下自己吃的怎么樣。
生:我今天早餐吃的是面包,喝的是牛奶。我覺得我缺少蔬菜水果的攝入。
生:我吃的是饅頭、炒油菜,喝的稀飯,飯后還吃了點水果。我覺得還可以,但是我早餐還是缺少了一些肉類的食品。
師:中午為什么要吃飽?
生:要補充上午的消耗,又要為下午的活動積蓄能量,所以中午要吃飽。
生:這個時候的消化器官的機能最為旺盛,所以可以吃點肉類和脂類的食物。
師:請看今天中午食堂的食譜。請同學評價一下中午的食堂飯菜怎么樣。
(主食:發糕、米飯;副食:紅燒雞塊、地三鮮、蘿卜絲燉粉條。)
生:食堂做到葷素搭配和主副食搭配。
生:食堂還做到葷素的比例合理,葷少素多,兩個素菜一個肉菜。
生:但是食堂沒有給我們提供水果,也沒有干稀搭配。
師:如果食堂提供粥和湯的話,打餐就會非常的危險。對于水果的問題,我們可以怎樣解決?
生:我們可以從家里帶點水果,飯后吃。
師:晚餐為什么要吃少啊?
生:因為晚上我們很少運動,吃多了容易發胖。
生:因為晚上,消化器官也要休息,吃的太多了會加重它們的負擔。
師:雖然晚餐我們吃的量要稍少點,但是那些營養的原則我們還要遵循,少的是量,而不能少樣。
師:同學們,你們愿意根據營養原則自己來設計今天的晚餐嗎?
生:愿意!
師:晚餐的設計以點餐的形式進行,6個人一個小組。標準是主食1~2樣;副食四菜一湯;其他的食物根據需要。設計的原則是:
1.營養均衡,搭配合理。
2.經濟實惠,好吃不貴。
3.滿足需要,促進生長。
(學生點餐。)
生:我們組點的食物主食是:米飯和窩頭;副食:熗海帶絲、香菇燒油菜、木耳炒肉、紅燒雞塊、冬瓜排骨湯;其他是:果汁。我們做到了葷少素多,葷素搭配,粗細糧搭配。而海帶里含有碘,木耳中的礦物質非常豐富。雖然我們沒有點水果,但是我們喝了果汁,所以我們覺得這頓晚餐非常好,我們6個人都很喜歡吃。
生:我們組設計的食譜是主食:油餅和米飯;副食:香酥雞翅、松仁玉米、麻辣豆腐、老醋蜇頭、菌湯;其他:水果。我們組也做到了葷素搭配,干稀搭配、葷少素多。而且我們還點了水果,它的營養非常的豐富。
生:他們組缺少新鮮的蔬菜,所以可以把松仁玉米換成一個素菜類的。
生:我們組點的食物主食:水餃;副食:香酥雞翅、烤大蝦、豆豉鯪魚油麥菜、冬瓜排骨湯;其他:水果。我們組也做到他們說的那些原則,而且我們點的東西都是我們非常喜歡吃的食物。
生:他們組葷素的比例不太合理,而且成本有點高,沒有做到經濟實惠。我建議他們組能把香酥雞翅和烤大蝦去掉一個。
師:通過同學們的點餐和評價看出來同學們基本上掌握了營養要均衡的原則。我們晚餐設計得很好,但是在吃的時候,還要按照葷素的比例去吃。用我們所學知識去指導我們的飲食,并形成良好的飲食習慣,讓我們更好成長。
(評價:在總的膳食原則基礎上,一日三餐各有各的特點。教師通過反思修正早餐,評價食堂午餐,自己設計晚餐等活動,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逐步地轉化成能力,能夠用所學知識去指導飲食。)
總評:
金老師執教的這節課充分地體現了以 “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
理性是科學學科的特點,嚴謹是科學課堂的特色。
整節課的設計充分體現了理性這個特點。擺事實,了解學生原有的飲食習慣;講道理,通過對食物寶塔的分析,讓學生明白科學飲食的依據;促習慣,通過原有的飲食方式和科學的飲食方式相對比,引發學生自我反思,從而促進學生養成科學的飲食習慣。
在課堂教學的實施中處處體現著嚴謹這一特色。教師設計的每一個活動都是建立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幾個活動是逐步遞進關系。通過把學生已有認識與科學的認識進行比較,不斷地去修正學生的思維,改變學生的錯誤認識,以此促進孩子科學飲食習慣的養成,使學生的認識由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由理性促進習慣的養成,體現了科學是為學生的生活服務的。
樸實是課堂中給人一種質樸、樸素之感,真實是課堂中的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都沒有任何的虛假。
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是出自內心真實的感受,所表達的一切都是從心靈深處流溢出來的真實之感,沒有矯揉造作、故作姿態,有的是自然、真切與和諧之美。這樣充滿真誠的教學,給學生和我們聽課教師以溫暖的感覺,課堂有著很強的感染力與親和力。
真實地再現學生的原有認識和習慣,真實地去修正學生的錯誤認識,真實地展現學生的課堂收獲和認識的提升。課堂上教師能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去靈活地調整自己的課堂教學。教學時,我們絲毫感覺不出來有教案的痕跡。無論怎么去調整都使我們能感覺到,課堂的結構與學生的認識結構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綜觀整節課,教師深厚的專業積淀和豐富的教學經驗在課堂中得以充分的展示。教師也用自己的課堂教學很好地詮釋出小學科學課堂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