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一個需要紀念的日子。30年前的當日,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從此中國踏上了改革開放的征程。
改革開放30年,中國的貿易總額從1978年的206億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21738億美元,增長了105倍;外匯儲備從1978年的1.67億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1.52萬億美元,成為全球外匯最多的國家。除了經濟規模的巨額增長,產業國際競爭力也大幅提升。目前,我國已有170多種商品產量世界第一,700多種商品出口世界第一,中國已成為世界上重要工業品制造和出口基地,“中國制造”無人不曉。外貿成為了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中國初開國門之時,外貿界其實還帶著濃重的計劃經濟色彩。有外貿經營權的企業只有12家,那時的中國外貿人,反復學習的還是“以銷定產”和“重在扭轉虧損”這些最基本的歷史經營理念。隨著外貿體制改革的深入,2008年5月底,我國對外貿易經營者達65.8萬家,“提高產品附加值”和“增強品牌意識”已成為外向型企業的自省和追求。同時,隨著中國加入WTO,中國的外貿政策逐漸與國際貿易體制接軌,中國外貿人也逐漸學會了按國際規則辦事。正如外貿專家所言:一個新的貿易大國已經全面崛起,并正開始向貿易強國邁進。
外貿發展帶來的國富民強讓我們欣喜,在最需要值得紀念的年份,偏偏卻爆發了國際金融危機,歷史讓我們站到了又一個“十字街口”。冥冥之中的巧合,像是讓我們經過箭步如飛的一段發展之后,必須慢下來做些思考。為了保增長、穩就業,政府采取了擴張性的舉措。但對于企業來講,或許應該有更深層次的考慮。
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積累了豐富的OEM經驗,擁有相對廉價的熟練技術工人,造就了許多頗具競爭力的出口型企業。但中國企業在未來國際產業分工中的訴求又是什么?僅僅滿足做一個世界加工廠,還是在諸多的戰略性行業中要打造出世界級的跨國公司?當然是后者。
但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改革開放也讓中國越來越多的市場和核心產業逐步取消準入的管制,歐美跨國公司全方位地進入中國市場。中國企業在成本方面的相對優勢也正在被削弱,而且留給我們的時間越來越有限。所以我們有出口經驗的企業家們,需要具有全球視野,調整心態,從根本上進行思維創新,尋求大跨度跳越,學會進行全球優質資源整合的本領。
如果說中國企業趁人之?!俺住焙M馄髽I實現國際化,肯定要受到非議。不過最近有著收購計劃的格蘭仕可自信滿滿:“該出手時就出手,該收購時就收購”。
當然收購是大手筆、操作復雜,更多的企業還是想顧慮眼前,希望能開拓多元化的市場。本期封面報道“未來東盟”旨在提示中國企業,在歐美日主要市場受挫后,此時東盟市場或將能成為有意的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