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30年,我國對外貿易取得巨大成就,外貿規模從1978年的206億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21738億美元,增長了105倍,年均增長17.4%,我國創造了世界貿易史上罕見的增長速度。對外貿易總額從1000億美元到10000億美元所用時間,美國為20年,德國為25年,日本為30年,我國僅用了16年。
隨著對外貿易的高速躍進,我國已經成為世界貿易大國。中國貿易總額占世界貿易總額的比重從1978年的0.91%上升到2007年的7.7%,在世界貿易中的排位升至第3位,其中,出口升至第2位。
變化績優
對外貿易出口結構不斷優化。20世紀80年代,我國出口商品結構從初級產品為主向工業制成品為主轉變。初級產品出口在我國整個出口貿易額中的比重從1979年66.7%下降到1990年的25.6%。同期,工業制成品出口在整個出口貿易額中的比重由23.8%上升至40%。20世紀90年代以來,出口商品結構又實現了從粗加工、低附加值產品為主向深加工、高附加值產品為主的轉變。自1995年起,機電產品成為我國第一大類出口商品,出口貿易額增加到2007年的7011.7億美元,在我國出口總額中的比重也提高到57.6%。21世紀以來,我國高技術產品出口迅速增長,出口額從2001年的465.7億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3483.5億美元,在出口貿易總額中占到28.6%,2007年貿易順差增加到的608億美元。
對外貿易市場呈現多元化。改革開放初期,我國采取了全方位協調發展的國別地區政策,使我國同世界各國和地區的經濟貿易關系有了顯著的發展。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我國在拓展、深化和發展與歐洲、北美、日本等發達國家傳統外貿市場的同時,開辟了新市場,初步形成了市場多元化的格局。我國的貿易伙伴已經由1978年的幾十個發展到現在的227個國家和地區。
對外貿易方式實現多元化。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對外貿易方式比較單一,對發達國家采取的是現匯貿易,對前蘇聯、東歐國家采取的是記賬貿易。此后,對發達國家采用了靈活多樣的貿易方式,主要有補償貿易、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和租賃貿易等;對發展中國家采用了現匯貿易和易貨貿易;與前蘇聯東歐國家開展了協議外易貨貿易、現匯貿易、轉口貿易、邊境貿易等多種方式的貿易活動。20世紀90年以來,加工貿易已經成為我國重要的貿易方式。2007年,加工貿易進出口達到9860億美元,在我國出口貿易總額中的比重達到45.3%,在出口中的比重達到50.7%。
外貿經營主體形成多元化。改革開放初期,外貿是“獨家壟斷經營”,有外貿經營權的企業只有12家。隨著經營權的不斷放開,擁有外貿經營權的企業不斷加多。1995年1萬多家企業和25.9萬家外商投資企業享有外貿經營權。2004年實施新的《對外貿易法》后,我國進出口經營權全部放開,對外貿易管理制度從審批制過渡到登記制。2008年5月底,我國對外貿易經營者達到65.8萬家,其中,民營企業為34.3萬家。
建立了新型的外貿管理體制。30年來,我國已逐步建立起一套較為完善的外貿管理法律體系。形成了以《對外貿易法》為一級法、《貨物進出口管理條例》為二級法、配套部門規章為三級法的貨物進出口管理法律框架體系。外貿領域已經成為我國法制化、市場化和管理透明度最高的行業之一。在此基礎上,我國市場開放程度不斷提高。我國關稅總水平從改革開放初期的50%降至2007年的9.8%。2007年,我國關稅配額管理商品僅占進口總額的0.7%,實行出口許可證管理的商品種類下降至41種。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最開放的市場之一。
多邊與雙邊貿易關系加強與擴大。第一、我國全面進入國際經濟組織。2001年12月11日成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積極推動2002年開始的多哈發展回合多邊貿易談判,在世貿組織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第二、雙邊經貿合作不斷深化。我國與美、日、歐盟和東盟等主要經濟體雙邊經貿關系不斷加強,與港澳經貿合作不斷加深。第三、區域經濟合作顯著推進。我國已連續12次參與亞太經合組織會議;2002年,與東盟簽署了《中國一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2003年,簽署了第一個雙邊優惠貿易安排即《中國一巴基斯坦優惠貿易安排》;2004年,我國還相繼與南部非洲關稅同盟、海灣合作委員會等啟動了自由貿易區談判。到2007年,我國相繼簽署實施了6個自由貿易區協定,與129個國家和地區、13個組織建立了多雙邊聯委會機制180多個,與123個國家簽訂了雙邊投資保護協定。
問題不容忽視
在我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和諸界面對外開放的格局下,我國與世界各國互動空前加強,但也出現了不可忽視的問題。
貿易條件指數呈逆向發展。我國貨物貿易價格條件指數如2000年為100,2002年為101,2003年為98,2004年為92,2005年為86,2006年為81。而購買力貿易條件指數2002年135,2003年為176,2004年為221,2005年為259,2006年為307。貿易條件指數的逆向變化表明我國出口貿易的擴大不是靠價格提升,而是依靠擴大出口物量取得的,其后果是招致更多的反傾銷投訴和國內資源的大量流失。
資源性產品在進口中的比重急劇上升。在我國進口貨物中的比重,燃料已從1995年的3.9%提高到2006年的11.2%,金屬礦產品從4.6%提高到9.1%。對外貿易依存度位居世界前茅。我國對外貿易出口對GDP的比重從1995年的19.4%提高到2006的40.7%;只低于發展中國家,但高于其他類型和同類型的發展中國家大國。
產品缺乏核心競爭力。目前我國醫藥產品的95%、芯片的80%、數控機床和紡織機械70%以上、汽車的95%以上的專利都是國外的。出口產品中自主品牌嚴重匱乏,自主品牌產品占出口總額的比重不足10%。由于未建立起本身的生產和銷售體系,我國出口產品生產企業只得到出口產品價值的20%。改革開放放30年,我國外貿規模從1978年的206億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21738億美元,增長了105倍,年均增長17.4%,刨造了世界貿易史上罕見的增長速度。
對外貿易爭端升級。首先,爭端呈增長趨勢。以反傾銷為例,1995年WTO成立至2006年,我國遭受反傾銷的調查從20起增加到68起,占全球反傾銷的調查比重的35%。2006年,在WTO成員啟動的9起反補貼案中,涉及中國的有3起,位居首位。其次,WTO成員把貿易爭端訴諸到WTO爭端機制的趨勢在加強。截止到2008年4月,我國被提交到WTO中被訴案達到10起。
2008年8月后,隨著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的蔓延和深化,市場流動性嚴重短缺,投資和消費信心遭受重創,世界經濟下行的趨勢更加明顯,國家經濟環境中的不確定性因素增多,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日益明顯,化解這場挑戰的過程,也是對我國對外貿易再發展,企業再成長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