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中期起,東盟國家經濟飛速發展,1997年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中斷了這一進程。近10年,東盟國家經濟增長雖然出現了較大的波動起伏,但各國加快了經濟結構的重組,各國經濟從復蘇走向增長,并走出了金融危機的陰影。
東盟是中資企業海外投資的聚集地
東盟是中國最主要的周邊地區之一,也是我國在發展中國家中最重要的經貿伙伴。2007年,中國與東盟國家的雙邊貿易額首次超過2000億美元,東盟已成為中國第四大貿易伙伴。東盟是中國吸引外資的重要地區,也是中國最大的海外承包勞務市場。近年來,隨著我國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中資企業在東盟國家的投資迅速擴展,東盟已成為海外中資企業較為集中的地區。
在印尼,中資企業的投資發展較快。目前,我國對印尼主要投資于化工、家電和摩托車制造等領域,投資較大的項目有:中國遠洋運輸總公司設立印尼分公司,中國保險設立的印尼分公司。近年,嘉陵、錢江、立帆、建設、南京金城、濟南輕騎、重慶隆鑫、天津福士達等中國主要的摩托車生產廠都在印尼合作建廠,海爾、長虹、康佳、小鴨、海信、春蘭等國內家電生產廠也在印尼合資建廠。
新加坡是海外中資企業最集中的國家,也是中資企業在海外僅次于香港、紐約的第三大籌資地。目前,在新加坡注冊的中資企業總數超過2000家,資產額達190億新元。國內100強大企業都在新加坡設立了公司或辦事處,在新加坡上市的中資企業達到147家,占新加坡上市外國公司的49.3%。由于新加坡是區域重要的轉口貿易中心,中國出口到新加坡的商品多為轉口貿易,許多中資企業以新加坡為基地,逐步進軍周邊國家市場。作為國際性金融中心,新加坡吸引了我國金融機構紛紛到新加坡設立分支機構,中國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均開設分行,中國人民銀行成立投資子公司。到新加坡投資的中國高科技企業逐年增多,比率已達30%。中國科技部在新加坡設立中國首個海外高科技企業創新中心,國內許多知名的高科技企業均在新加坡設立了分支機構,如TCL、華為、北大方正、華旗資訊等。
中國對泰國的投資雖然起步晚,但發展較快。近年來,中國對泰國投資也由生產性的中小型項目發展到石油化工、銀行、保險和航運等領域。例如,中國長城工業公司和中國誠信集團與泰國毛格拉建筑有限公司擬在泰國發展通信衛星事業,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與正大集團和泰國石油機構合資在泰國投資亞洲石油公司,中國銀行在泰國設立了曼谷分行,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廣州分公司在曼谷設立中泰合資的泰華保險經紀公司等。
中國在越南的投資主要集中在酒店、商場、食品包裝印刷、家用電器生產組裝、農業機械、農產品加工、殺蟲劑生產、玻璃生產加工、銀行設備生產與加工、飼料生產、竹制品、食品飲料加工、瓷磚、玩具、工藝品、中藥等。還有兩個大的綜合區開發項目,一個是胡志明市鈴中工業區,一個是海防鐵市場。同時,中國在越南的投資分布在越南61個省市中的32個省市,其中超過40%的項目和50%的資金集中在基礎設施較好的河內、胡志明市、海防市、廣寧省等。
近期中資企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在美國金融危機的沖擊下,2008年東盟主要國家經濟將普遍減緩,2009年各國預計的經濟增長率也將持續下降。據各國官方預計,2008年印尼的經濟增長率為6.1%~6.2%,馬來西亞為5.7%,菲律賓為4.4%~4.7%,新加坡為4%~6%,泰國為4.3%~5%;2009年,印尼預計的經濟增長率為6%,馬來西亞為3.5%,菲律賓為4.1%~5.1%,新加坡為3%,泰國為3.8%~5%。近期,美國的金融危機已對東盟各國的匯市和股市造成較大沖擊,印尼盾與美元的比值跌至3年來的新低,菲律賓比索匯率創下一年半來的新低,新元匯率也降至2007年以來的最低點。隨著美國金融危機向實體經濟沖擊的擴展,對于高度外向型的東盟經濟的影響逐漸顯現。各國出口貿易急劇下降,企業生產訂單減少,銀行信貸大幅緊縮,房地產市場陷入低迷,失業人數開始增加。
為應對美國金融危機的沖擊,東盟各國實施了一系列救市措施和擴大內需政策,以穩定國內經濟。近期,馬來西亞提出實施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注重擴大內需和私人投資,并相繼宣布多項穩定經濟的措施,包括注資50億林吉特回購被低估的上市公司股票、開放服務業、以及檢討外資委員會條例。隨后,政府又宣布了70億林吉特的振興經濟配套計劃,其中包括12億林吉特建造廉價住房、6億林吉特投入基礎設施建設、5億林吉特提高軍警人員福利、5億林吉特維修學校和醫院等設施、1.5億林吉特提升主要城市公共交通系統。此外,宣布廢除水泥和鋼材的進口稅,允許外國人購買價值50萬林吉特以上的房地產。新加坡宣布,至2010底,為當地的銀行存款提供百分之百的擔保,政府宣布放棄讓新元匯率升值的政策,提出2009年將實施擴張性財政預算案,加大政府投資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泰國先后推出了總值超過200億銖的扶持鄉村企業計劃,460億銖的經濟振興配套計劃,并向1600個鄉村提供低息貸款。
近期,美國金融危機對全球經濟產生了巨大沖擊,對我國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也有所影響。隨著中國一東盟區域一體化進程和各國政府擴大內需政策效應,中資企業在東盟國家將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
首先,在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框架下尋求新的商機。隨著區內貿易與投資壁壘的消除,將降低區內企業的生產成本,擴大市場規模,促進資源合理配置和運行效率。另一方面,它還將推動各國產業結構調整,促成區內新的產業分工格局的出現。中資企業可以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在新的區域產業分工體系中尋求經濟利益。在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進程中,中資企業可以更好地利用區位互補優勢和更大程度的市場準入,根據價值鏈的安排進行專業化生產,促進區域生產網絡和產業分工,從而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其次,東盟國家的擴大內需政策為中資企業帶來新的商機。近期,東盟國家紛紛推出了擴張性的宏觀經濟政策,注重擴大內需,加大政府投入,鼓勵私人投資,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擴建廉價住房,開放服務業領域,扶持中小企業,這為中資企業到東盟當地投資設廠和承包工程提供了一系列商機。近年來,中資企業在東盟國家的投資設廠和承包工程不斷增多,一些企業已逐漸熟悉當地投資環境,并投資或并購了一些大型項目,承包了不少建設工程,贏得了良好的信譽。
最后,利用國內產業升級將一些勞動密集型企業和工序轉向東盟一些國家,目前,美國金融危機已對我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出口產生了一定沖擊,也迫使我國部分發達地區加快了產業升級和企業外移。除部分向我國中西部轉移外,一些產業和企業可以考慮向東盟國家(如越南、柬埔寨等)轉移,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優勢,以提高出口競爭力。
當然,由于美國金融危機對東盟國家經濟的影響才開始顯現,尚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一些國家的投資環境仍有待改善。因此,中資企業到東盟國家投資設廠和承包工程需進行科學和謹慎的評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