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1年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計劃啟動以來,中國與東盟國家在雙邊貿易、投資等領域的相互依賴關系日益深化。中國與東盟之間年平均26.7%的貿易增長速度使東盟成為中國的第四大貿易伙伴;同時,雙邊相互的直接投資(FDI)也有較快增長。在不久前剛剛結束的第五屆中國一東盟博覽會上,中國與東盟國家的簽約金額高達63.6億美元。簽約金額不斷增長的背后,是中國企業對東盟各國廣泛的商貿投資機會。
投資環境千差萬別
中國企業要想在東盟國家取得理想的投資效果,就必須對其投資環境有更深入的認識。實際上,東盟10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千差萬別。例如,2007年東盟10國中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最高的新加坡為35000多美元,中等的馬來西亞6800多美元,但落后的柬埔寨只有598美元,而緬甸更是僅有215美元。
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決定了各國投資環境、尤其是基礎設施、人力資源、金融環境等方面的巨大差別,這種差異也決定了東盟各國產業發展的階梯性,以及吸納外資的類型。例如,在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新東盟4國(越、老、柬、緬),勞動密集型企業還有一定的市場,但在相對發達的東盟國家里,外國投資則主要集中在資本、技術或知識密集型領域。
投資東盟應注意的問題
東盟各國經濟發展水平存在極大差異。除了文萊和新加坡外,馬來西亞和泰國等第二層級國家在發展道路上與中國經歷類似,利用當時相對低廉勞動力成本優勢,走出口導向型發展道路。在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后,這些國家的勞動力成本優勢逐步喪失,也開始通過資本流動重新部署產業。在最近我們訪問泰國時,泰國學者就提到了向周邊國家轉移(主要是老、柬、緬)產業的問題。比如,在能源行業,可能會與中國在上述國家的投資產生競爭。因此,中國企業在進行投資可行性研究時,應注意其他東盟國家的投資動向,以免發生沖突。
在管理上,中國企業在東盟應該采取更符合當地情況的措施。東南亞一些國家的勞動力隊伍維權意識相對要強一些,有時他們會采取罷工等相對具有破壞性的方式來實現自己的權利。一些投資越南的韓國企業就遭遇了這樣的困境,投資企業因此必須深入了解不同國家的勞動力特點。
中國企業在經營活動中比較重視人際關系,在作出跨國投資決策時也很看重與當地社會的人際關系問題。在進入東盟國家投資時,企業必須針對投資對象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特點來隨時調整人際關系。一些東盟國家政局的頻繁更替使得人際關系的作用具有高度不確定性,各黨派的利益之爭可能使經濟理性成為政治斗爭的犧牲品。
多數東盟國家,政府無論是在對內政策還是對外政策上的決策都需要國會的批準,東盟首腦會議2007年通過的《東盟憲章》目前在東盟各國國會表決面臨的不確定性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種不確定性有時會給企業的投資帶來非常大的麻煩。比如,中國一些企業投資東盟某國家的土地開發,項目雖經過了投資國政府的認可,但該國國會卻已國土開發涉及國家安全問題為由否定了這個合作計劃,使這些企業的前期投資全部浪費。由于中國一東盟雙邊關系是一種戰略合作關系,這意味著一些重大的投資,例如涉及能源、礦山方面的項目上,東盟國家仍會從國家安全的角度來分析項目的可行性,使得純經濟利益分析失去意義。
這里談到的都是中國企業投資東盟過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細節問題,但所謂“細節決定成敗”,意欲進入的東盟市場的中國企業,應在把握中國一東盟關系總體走勢的前提下,領悟投資對象國的具體政策措施,尤其對一些可能影響投資成功的細節,要做到心中有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