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1月5日,德國A公司與寧波B公司簽訂聽裝桔子罐頭買賣合同,約定由寧波B公司向德國A公司提供約定數量與規格的聽裝桔子,FOB寧波4.50美元/托,根據買方的出貸指令交貨,以信用證為付款方式。
2005年11月22日,德國A公司發出出貨指令,要求寧波B公司最晚于2005年11月30日出貨。但寧波B公司以生產廠家不愿意為德國A公司供貸為由拒絕交貨。2006年1月10日,德國A公司將信用證延期至2006年4月15日,交貨期延期至5月51日,要求寧波B公司繼續履行合同。寬限的交貸期限到后,寧波B公司仍未交貨。2006年3月底A4月初,德國A公司向多家中國供應商詢價,獲知當時價格基本上為FOB中國港口6.5美元/托,但其并未實際補貨。
2008年1月,德國A公司根據合同仲裁條款向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ClETAC)申請仲裁,要求寧波B公司依《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公約》)規定承擔時價差價損失。
案例分析
處理或分析國際貿易合同糾紛適用法律的順序分別是:當事人約定的法律、根據最密切聯系原則適用的法律。在我國與國外貿易商之間的國際貿易合同糾紛中通常適用的是《公約》及我國《合同法》等。本案中,由于中國與德國均是《公約》締約成員國,因此首先適用《公約》,對《公約》沒有規定的則適用我國法律。
《公約》規定,在國際貿易合同中,賣方不交貨或部分不交貨時,買方可以要求賣方承擔違約賠償責任,其計算有兩種情形:
(1)如果買方在賣方違約后在合理時間內進行了合理補貨的,則買方可以主張的補貨差價損失賠償金額為:(補貨價格一合同價格)×合同數量。例如:合同價格是每噸1000元,補貨價格每噸1200元,補貨差價損失為“200元/噸×合同數量”。
(2)如果買方在賣方違約后未進行補貨的,則買方可以主張時價差價損失賠償金額為:(時價一合同價格)×合同數量。這里的“時價”指原應交付貨物地點的現行價格。如果該地點,沒有時價,則指另一合理替代地點的價格。但應適當地考慮貨物運費的差額。例如:合同價格每噸1000元,時價每噸1250元,那么時價差價金額為“250元/噸×合同數量”。
需要注意的是,《公約》為這兩種情形的差價損失均規定了一個前提,即“合同被宣告無效”。根據《公約》規定,買方可以宣告合同無效的情形有兩種:(1)賣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構成根本違約的;(2)賣方在合同履行期內不交貨且賣方也未在買方規定的合理額外時間內交貨(推定不交貨),或賣方明確表示將不會在規定期限內交貨的(明示不交貨)。同時,’買方宣告合同無效的聲明必須向另一方當事人發出通知,才能有效。不過,《公約》并未規定通知的形式,因此口頭形式與書面形式的通知應該都可以。
由于市場價格瞬息萬變,國際貿易實踐中守約的一方往往無法嚴格遵守《公約》規定向違約方發出“宣告合同無效”的通知,或者即使發了此類通知,也只是電話等口頭形式,或發了書面通知卻未保留通知的相關證據。當雙方對簿公堂時,違約方對違約行為無法抵賴時,往往就在“宣告合同無效”上打主意,矢口否認收到此等通知,以達到使守約方賠償請求無法成立的目的。
為了更大限度地保護守約方的合法權益,《公約》咨詢委員會第6號意見第8條指出:“如果在違約發生后,受損害方在宣告合同無效前進行了合理的替代交易,受損害方可以根據公約第75條獲得合同價格與替代交易價格的差價賠償。”也即,守約買方在未宣告合同無效時進行的合理補貨行為,也可以主張差價損失賠償。但是,如果守約買方未宣告合同無效,也未進行實際補貨的,是否可以要求主張時價差價呢?
在國際貿易實踐中的確存在大量此類情形,本案就屬此類情形。然而,《公約》本身的規定及《公約》咨詢委員會也并未給出明確答案。德國A公司的律師曾在庭上辯論稱,根據公約第27條:“除非公約本部分另有明文規定,當事人按照本部分的規定,以適合情況的方法發出任何通知、要求或其他通知后,這種通知如在傳遞上發生耽擱或錯誤,或者未能到達,并不使該當事人喪失依靠該項通知的權利。”而通知可以采取形式是口頭的通知或書面的通知。通知只要發出就可以,無論寧波B公司是否收到,都不影響通知的效力,因為是寧波B公司根本違約,因而也就要承擔相應的在通知的傳遞過程中的延誤,或未能到達的風險而造成的不利影響。
仲裁庭從公約明文規定出發認為:本案賣方雖然違約不交貨,但因買方未宣告合同無效,因此不能確定時價,也不能由此主張時價差價損失。雖然德國A公司稱其曾電話通知寧波B公司終止合同,但還是因無書面證據而沒有被仲裁庭采納。最后仲裁庭駁回德國A公司主張時價差價的請求,但考慮到是因寧波B公司違約而致糾紛產生,因此仲裁費由雙方各半分擔。
案件啟示
本案敗訴的根源是德國A公司在寧波B公司違約后沒有宣告合同無效,或者說無法提供宣告合同無效的證據,卻還主張時價差價損失賠償。這對于所有從事國際貿易的企業來說都是一個極好的教訓。
企業在國際貿易中碰到違約不交貨是極為常見的,要避免本案敗訴的教訓其實也不難。企業應當對具體的業務人員進行培訓,在國際貿易買賣對方違約不交貨,且經催告給予寬限期仍未交貨時,企業無論是立即從他處補貨,還是不補貨或無法補到貨,都應當及時向對方發出宣告合同無效的通知。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企業應當注意保留宣告合同無效的證據,盡量以雙方間以往相互聯系的書面通訊方式向對方發出通知,如傳真、電郵、電報等。對于傳真,要注意保留傳真發送成功的報告。“宣告合同無效”的書面證據將是日后向對方索賠的關鍵證據。這份證據決定了索賠的策略選擇,決定了補貨時間是否合理,確定時價的時間因素等。
如果企業沒有及時宣告合同無效,在理論上合同仍然還是有效的,企業仍可以要求未交貨的對方應當繼續履行合同。此時,企業再要求對方繼續履行合同可能已經并無實際意義,而且對方往往也不可能再履行合同。這種情形下,企業如果要準備索賠,必須補上宣告合同無效的證據,也可以選擇補貨差價或時價差價損失賠償。如果時間已經久遠,則很難滿足補貨與時價的合理性,因此應傾向于選擇預期利潤損害賠償,并提前收集、準備好相應的證據。
對企業來說,最好的方法也許是在合同中約定對方不交貨的違約金或違約金計算方法。這樣,企業在對方違約不交貨時,就無須擔心保留宣告合同無效的證據。不過,要在合同預先約定好違約金條款,得看企業在國際貿易中的談判能力及行業市場狀況而定。所以,企業應從實際情況出發,確定自己在國際貿易合同簽訂及履行過程中對于賣方不交貨風險的控制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