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這一代,有趣得很。皇帝們嗜好奇特,大臣們倒聲名卓著,就連思想界的“異端邪說”也令人瞠目結舌。若是走在明朝晚期的大街上,隨口提到李贄這個名字,別說儒林學士了,就是販夫走卒,都會雙眼放光:“李贄又出暢銷書了?還是上講壇品孔子了?”思想家做到這個分上,成大眾偶像了,肯定得受點爭議。不過,李贄惹的爭議實在太大,他一竿子捅到底,把深宮里的皇帝給驚動了。萬歷皇帝調來他的案子一看,出身沒問題,履歷很簡單:先做官,后做和尚。正準備放他回老家算了,沒料到李贄用一把剃刀在喉嚨上輕輕一割,揭開了他狂放思想中最后的答案:做自由烈士。
做個傲慢清官又何妨
不管李贄是多么“離經叛道”,有何等“異端邪說”,他找到的第一份工作,還是做官。
李贄祖上跟朝廷頗有淵源,曾奉命下西洋經商,雖不像鄭和混得有頭有臉,但總算富甲一方。李贄1527年初冬在福建泉州出生時,明王朝已進入了嘉靖皇帝的第六個年頭,李贄一鳴驚人,12歲就寫出《老農老圃論》,把孔子視種田人為“小人”的言論大大挖苦了一番,轟動鄉里。26歲的李贄考中舉人;4年以后,謀得河南共城(今輝縣)教諭之職,成為養家糊口的主力軍。
態度決定一切。高材生李贄的態度,就是對官場的輕蔑。這決定了他做官所具有的兩個特點:一是傲慢,二是清貧。
長期的傲慢讓李贄的工資單很難跟上明朝經濟發展的形勢。混自己的飯雖然夠了,但他早不是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的單身貴族,他把家養得很不妙,未達到溫飽水平。不過,傲慢和清貧絕不影響李贄做個好官。51歲時他得到一個正四品實職,云南姚安知府。姚安又是少數民族聚居區,但這絲毫沒有妨礙他建功立業。三年任期下來,民族工作抓得有聲有色,令云南巡按御史劉維刮目相看,要向朝廷舉薦他。
按說,這該是一輩子顛沛流離的李贄官場生涯的轉折點。哪知道李贄聽到消息,拔腿就跑,逃進了滇西雞足山里。天上掉下的餡餅他愣是不要,定要劉維替他交了辭職信,才肯從山里出來。25年的官場生涯啊,他實在累了,新婚的夫妻都熬成銀婚的老伴,可他李贄,是永遠熬不滅心里那把自由火、身上那股執拗勁的!
李贄離姚安,士民擁車,遮道相送,車馬不能前也。
“學術和尚”也瘋狂
辭了官的李贄心里非常難過。首先,他沒有完成養家糊口的最低奮斗目標;其次,他還為生計丟掉了最高奮斗目標——學術。他還記得多年以前,在北京補了禮部司務的缺,有人嘲笑他說,等了幾年撈到一個窮得要命的閑職。他自己是怎么回答的:“我心目中的窮,同一般人說的窮不一樣。我覺得最窮是聽不到真理,最快樂是過自己感興趣的生活。如今我到了京師這種地方,能找到博學的人請教,就是快樂。”
李贄想到做到。55歲的他攜妻從云南直奔湖北黃安的天臺書院,白天講學論道,夜宿好友耿定理家中,主業是門客,兼職是家庭教師。不幸的是,他招收女弟子,以及個性要解放、個人要自由的“異端邪說”,與耿定理的哥哥、刑部左侍郎耿定向的正統觀點激烈沖突,雙方水火不容。耿家門人也分成了兩派,彼此用拳腳來解決真理問題。耿定理一去世,李贄就從耿家搬出來,遷往麻城,投靠另一位知己周思敬,開始了孤寂的學術流浪。
結果,李贄火了!舉國上下,滿城盡是李贄“粉絲”。工部尚書劉東星親自接他去山東寫作;歷史學家焦竑替他主持新書發布會;文壇巨子袁氏三兄弟跑到龍湖陪他一住三個月;意大利傳教士利馬竇和他進行了三次友好的宗教交流;全國各大城市輪流邀請他去做訪問學者。李贄一開壇講學,管你是哪座寺廟,在什么深山老林,和尚、樵夫、農民,甚至連女子也勇敢地推開羞答答的閨門,幾乎滿城空巷,都跑來聽李贄講課。這下子,李贄成了橫掃儒、釋、民的學術明星,明朝竟出了個前所未有的大眾偶像。
剃刀下的亡魂才自由
萬歷二十八年(1603年),76歲高齡的李贄回到了龍湖,打算結束多年流浪的生活,終老在此。此時,老對頭耿定向終于發難了。而且,是一個李贄做夢都想不到的罪名:僧尼宣淫。
頑固的正統思想衛道士,指責李贄作為一個僧人,不節欲,倡亂倫,有傷風化,慫恿黃安、麻城一帶的士大夫“逐游僧、毀淫寺”。頑固的地方官吏,以“維護風化”為名,指使歹徒燒毀李贄寄寓的龍湖芝佛院,毀壞墓塔,搜捕李贄。
老頭李贄,只好再次出逃,躲到河南商城縣的黃蘗山中。他終于意識到生活小節上的狂放不羈,也能帶來百口莫辯的后果。剃發雖真,出家卻假。李贄從來沒有受過戒、拜過師。說李贄“宣淫”,已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76歲垂老之人怎能在龍湖芝佛院“挾妓女”、“勾引士人妻女”?
大臣們聲淚俱下地控訴著和尚與尼姑、妓女、淑女的故事,萬歷皇帝聽得很滿意,他在逮捕令上做出了批示:“李贄敢倡亂道,惑世誣民。令下詔獄治罪。他的著作不論出版與否,一概查抄燒毀,凡收藏、保留者,嚴罰不貸!”
對死,李贄無所謂得很:“今年不死,明年不死,年年等死,等不來死,反等出禍。”然而,萬歷皇帝并不打算讓他死,思想的傳播已經扼殺,桃色新聞又不是什么死罪,皇恩浩蕩其實也很容易。于是,李贄既沒受什么刑,又可以讀書寫字,牢獄條件不可謂不好。最終的判決書下來了,李贄一看:送回老家,地方看管。他頓時失望了:一個自由的斗士,怎么能夠被看管?
萬歷三十年(1602年)三月十六日,李贄靜坐于北京皇城監獄,一名侍者為他剃頭。剃好以后,李贄搶過剃刀,朝自己的脖子割去,頓時鮮血淋漓。侍者大急,問年老的犯人:“和尚痛否?”李贄不能出聲,以指在侍者手心寫:“不痛。”侍者又問:“和尚為何自割?”李贄寫:“七十老翁何所求?”輾轉兩日,終于斷氣……
他用一把剃刀追求到了他的自由。
(摘自《環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