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個理由
1972年,尼克松總統重新打開與毛澤東的共產黨中國的外交關系,他激活了上半個世紀全球最深刻的經濟活力:中國作為一支世界性市場力量歷史性地再度出現。如今,沒什么比中國崛起更能改變你我生活的這個世界,沒什么比中國當前的發展軌跡更能改變我們這個星球的未來。
在經過數個世紀的孤立后,中國迅速重新融入全球經濟,將全球化從冷戰時期的局限性轉變為如今的“普遍化”,由此促成世界2/3的人口享有與國際市場日益緊密的聯系。中國重返世界的決定,是全球化的轉折點,各方只有去適應她。
第九個理由
中國既是一個古老的文明國度,也是一個年輕的社會。
中國的現代化戰略,包括通過“獨生子女政策”減緩人口增長。但中國仍是人口大國:13億人擠在一個不比我們國家大的國度里。所以,如果你認為過去20年來已有太多西班牙裔人移居美國,那么設想一下,只有當整個西半球的人和非洲一半的人生活在美國境內,我們才像中國一樣擁有眾多的人口。
當有人試圖說服你中國有朝一日將控制這個世界時,請記住一件事:中國將未富先老,這是世界以前從未經歷過的。歷史告訴我們:一個人口老齡化的國家,不具有侵略性。
第八個理由
中國的變遷,折射了美國的諸多過去:不僅有好的,也有壞的和丑陋的。
你也許會說,共產黨統治的中國文明與我們美國毫不相似。但是,中國真正的“共產主義”時期,在其5000年歷史中只有數十年,剩下的是對市場的社會傾向(比如,中國人一向好賭)和與全球貿易聯系的歷史時期(別忘了往昔的絲綢之路),再加上對家庭關系的注重和不同信仰之間自由競爭的歷史。我們所談論的這個國家,絕不是來自另一個星球。
當前的中國,有點類似于1880年的“正在崛起的美國”。一旦你認識到這一點,你就能把自己定位在過去一百多年美國自身崛起之路的某個位置。
第七個理由
中國迅速而深入地融入制造業,這意味著中國商品滲透進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也帶來一些風險。
全球化往往通過解開全球供應鏈而使貿易融為一體。通過打破這些鏈條,全球化將生產和裝配環節,分散于那些能提供廉價勞動力的經濟體。中國巧妙地把自身加入到這些鏈條的長長名單中,成為玩具、手機、CD播放器、電腦和汽車配件等產品的最終裝配地。
中國深入美國市場,引發產品安全問題。任何像中國這樣增長迅速的經濟體,都會滲入世界的角角落落。但要認識到,中國會通過消費丑聞得到教訓,就像過去美國所做的那樣。
第六個理由
中國對資源的需求,正在深刻地改變全球市場。
中國爆炸性的經濟增長,迫使她從世界各地尋求資源。正如中國問題觀察家詹姆斯·金奇在《中國撼動世界》一書中指出的:“中國的自然資源極度不平衡。”中國人口太多,幾乎一切資源都缺乏。中國做到全球“工廠車間”的唯一途徑,是成為從水泥、銅礦到石油、天然氣等眾多商品的頭號進口國。
第五個理由
“擁抱熊貓派”與“敲打熊貓派”之間的辯論,如火如荼。我是一個“擁抱熊貓者”,這派人認為盡管中國有不當行為,但她應被美國視為潛在盟友而非當然威脅。作為一名經濟決定論者,我相信,經濟最終會改變政治,而非通過其他方式。
“敲打熊貓者”則認為,中國早該以與擁抱市場和全球化一致的方式做出政治改變。他們認為,如果北京的統治精英成功做到牢牢掌控政治權力,這意味著我們面臨著另一種對抗性模式的挑戰。如果這樣,美國必須警惕這個現實,并開始抗擊中國在世界運用“軟實力”的舉動。
令我擔憂的是,正在進行的這場辯論,有可能引發一場危機,并且把公眾輿論轉向支持“敲打派”立場,從而使得美國在今后對中國實施經濟報復或與之軍事對抗。
第四個理由
隨著中國擴大其基礎設施,對于那些努力應對脆弱環境的發展中國家來說,中國可能是一個好的或壞的榜樣。
美國企業面臨一個關鍵決定:一頭扎進中國充滿活力的市場,或者與即將到來的創新浪潮失之交臂。最能說明這一點的是基礎設施的發展。在當今中國,基礎設施的擴張如火如荼,今后數十年還將如此。在20年的時間里,中國建造了約八萬公里高速公路,這相當于我們的州際公路系統。
如果中國一味復制美國的資源密集型增長模式,她的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將無窮無盡。當然,中國人對此并非一無所知。畢竟,他們生活在那里。所以,我敢打賭,中國人會變得聰明起來。不是因為他們想要這樣,而是他們不得不這樣。
第三個理由
全球化對最傳統社會都帶來了沖擊。
無怪乎這一進程引發許多文化反彈,一些是以跨國恐怖主義的形式出現的,這就像“9·11”事件一樣。高度網絡化的中國人在全球化的所有前線準時出現。現在,有超過100萬中國人在非洲闖蕩,進行我所說的“先發制人”的建設活動。令人稱道的是,中國造就了非洲許多地方的繁榮。
但中國需要我們的幫助。當中國越來越依賴來自不穩定地區的資源時,這個國家必須依賴美國軍事力量提供安全保證。如果美國不能獨自維持全球安全,中國也無法憑一己之力取代我們,那么,兩國的戰略聯盟就迫在眉睫。
第二個理由
中國將是美國今后最重要的盟友,而非最大敵人。
美國安全部門的許多人急于把中國視為不可避免的長期威脅。為什么?部分原因在于習慣使然,因為他們大多數人在冷戰時期度過職業生涯,難以想象一個沒有超級大國對抗的世界。對于那些需要填這個缺口的人來說,中國無疑是最佳目標,中國軍力擴充使得這些“鷹派”振振有詞:美國必須購買和維持其龐大的高技術軍力,以應對與中國人的潛在大規模戰爭。
我的看法是:中國的軍力擴充,不是歷史上獨一無二的。美國在19世紀最后數十年成為全球經濟大國時,也是這樣做的,這與我們今天在中國看到的是一樣的。
第一個理由
更強大的中國新一代領導人將會出現。
中國將經歷新一代領導人更迭,這將深深影響今后10年她作為全球大國的崛起。這一代領導人渴望在國際事務中扮演積極角色,美國應對此加以利用。美國如何跟中國新興精英打交道,將決定21世紀最重要雙邊關系的長遠走向。這種關系目前最令人生畏的一面是,美國與中國的經濟相互依賴關系遠超過政治和軍事關系。把美國和中國綁在一起,全球化才不會脫軌。若兩國分道揚鑣,那將引發不可接受的危險。(摘自《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