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者生存。為了繁衍和生存,有些動物練就了超常的生存本領,表現出了很好的品質。在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同時,學習和借鑒動物的生存本領和品質,不無益處。人類可以向動物學習的生存之道很多,這里略舉幾例:
向老鷹學獲得再生。老鷹是世界上壽命最長的鳥類,可以活到70歲左右。但是,要獲得這樣長的壽命,它在40歲必須邁過一道坎。因為40歲時,老鷹的爪子開始老化,喙變得又長又彎,翅膀變得十分沉重,羽毛長得很厚。面對這種狀況,老鷹面臨著一種抉擇:要么等死,要么更新。更新是一個十分痛苦的過程,它必須努力地飛到山頂,在懸崖上筑巢,停留在那里150天,不得飛翔。在這150天時間里,必須用喙擊打巖石,直到完全脫落;然后靜靜地等候新的喙長出來:它會用新長出的喙把指甲一根一根拔出來;當新的指甲長出來后,它便把羽毛一片一片地拔掉;5個月后,新的羽毛長出來了,老鷹獲得了再生,又開始飛翔,贏得了后30年的生活。
向水熊學適應環境。水熊在無比惡劣的環境中都能生存而不會失去生命。據科學家研究,水熊可以活于“十極”:極高如喜馬拉雅山;極深如海底4000米;極高溫——150攝氏度;極低溫——零下200攝氏度;極大的壓力——6億帕斯卡,相當于大氣壓的6000倍;極度真空狀態——百萬分之一毫米汞柱,接近太空狀態;極強酸度——PH值1;極強堿度——PH值13;極強輻射量——可在核戰后幸存;極度缺水——蟄伏百年,滴水不沾。在這“十極”狀態中,可將身體縮成圓桶形,默默蟄伏,雖生若死、雖死猶生。
向藍鴉學習弱者生存。北美洲,生活著一種墨西哥藍鴉。在蠻荒的墨西哥草原,它雖然有無數天敵,卻有著驚人的繁殖速度。何也?在于它們有著弱者的生存之道。一是把巢筑牢。藍鴉總是把巢深藏在老橡樹的樹冠里,借助橡樹茂密的葉片,把巢遮蓋得嚴嚴實實。二是無聲。在草原上,藍鴉每一聲呼喚都是潛在的危險,都在召喚著猛禽的靠近和死神的光顧。老鴉在保證自己不發出聲音的同時,用食物一刻不停地堵住雛兒的嘴,以達到雛兒不發出聲音。三是用愛來承擔義務。為了保護自己,密林里的藍鴉們組成了一個個大家庭,當某只老藍鴉外出覓食時,其他藍鴉就承擔起愛的義務,給予所有雛兒如同己出的照顧,巢中的雛兒們個個嘴里時時都含著食物,不再發出危險的聲音。
向雕學保護和培養后代。生活在美國科羅拉多州大峽谷的雕以筑“帶刺的巢窠”保護和培養后代。它們為了給幼雕建立一個既安全又溫暖的“家”,雌雕有時一天要飛行200英里、去尋找被稱為“鐵樹”的樹枝來筑巢。這種樹枝不僅堅硬,而且枝上還生著許多刺,使得雕巢能夠牢固地建在峽谷的懸崖上,巢建好后,雌雕還在上面鋪上樹葉、羽毛、雜草,防止幼雕被扎傷。隨著幼雕逐漸長大,巢內生存空間逐漸縮小,食物也供不應求。這時,雌雕開始撤去巢內的樹葉、羽毛等物,讓樹枝的尖刺顯露出來,巢變得沒有像以前那么舒適了,幼雕紛紛躲到巢的邊緣上。這時,雌雕就逗引它們離開巢穴,一旦幼雕離巢后向下墜落時,它們就拼命地撲打翅膀阻止墜落,于是,幼雕學會了飛翔。
……
動物有著自己的靈性,有著自己的智慧和愛心,盡管這些行為出自于動物的本能。人類具有博采眾長,為我所用的特點,從這個意義上說,人類應當學習動物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