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美國總統布什發動戰爭占領伊拉克之后,美國媒體對于政府持續不斷的監督就從沒有停止過。10月19日前CBS廣播公司(CBS)新聞主播丹·拉瑟將CBS公司告上法庭,要求賠償7000萬美元的損失。他指出,CBS公司違約剝奪了他的播音時間,讓他成為替罪羊,目的是“安撫白宮”。2004年9月8日,共和黨候選人布什和民主黨候選人約翰·克里競選總統之時,丹·拉瑟在播報新聞時公開了布什在越戰期間的服役記錄,2005年3月,在CBS公司擔任了二十四年《CBS晚間新聞》主播的拉瑟被迫離開該節目,之后,他繼續擔任每周新聞節目《60分鐘》的主持人。但是,2006年6月,在他投身CBS新聞行業四十四年后,被CBS逐走。
客觀模式今非昔比
美國部分保守派評論家指出,拉瑟事件是美國媒體專業化發展的分水嶺,自由派媒體壟斷地位已經被終結。這里的自由派媒體應該是指完全體現美國專業媒體人精神的媒體,這些專業媒體人基本控制媒體報道的內容,而媒體老板則關注媒體的管理?!?·11”事件之后,很多媒體老板開始關注媒體的內容。具體表現是,美國電視中大量出現了“真人秀節目”,這些節目基本上內容聳動,破壞現有的社會道德價值觀,并且制作成本低廉。
美國有媒體人出書表示,美國已經進入“富媒體窮民主”的階段。以前美國的政治議程幾乎完全由自由派決定,這些年來情況逐漸發生了改變。首先,里根政府于1987年廢除了旨在為辯論雙方提供相同時間或篇幅的“公平原則”,其結果是以拉什·林堡為首的保守派和親保守派占據了絕大多數的廣播政治清談節目。
其次是默多克于1996年創建了福克斯新聞網。該新聞網堅持認為“客觀”報道是不可能的,因此決定不再遵循它,而代之以“公正和平衡”的原則,公開宣揚其保守派主張,以取得對自由派媒體的平衡。??怂沟母呤找暵剩谝欢ǔ潭壬险f明了那種舊的以“客觀”標榜的新聞模式,至少在政治報道方面已經開始失去原有的影響力了。
監督作用并非常態
按照常規的政治學,在美國的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之外,還有一個監督這三個權力單位的媒體。但媒體基本屬于為政權服務的特殊單位,媒體只是在關鍵時候才發揮監督作用,這種監督不是一種常態。
美國的“四權分立”主要是指政府、媒體老板、媒體人和媒體組織,在美國媒體最初發展的階段,尤其是在普利茲階段,美國媒體基本上兩權對立妥協。就是媒體老板和政府通過對受眾的影響力,達成權力上的妥協。但由于美國政府是兩黨輪流執政,這使得執政黨對于媒體多采取妥協政策,這種局面在二次世界大戰中就改變了,這時政府成為主導媒體走向的主要力量。
20世紀50年代美國傳播學蓬勃發展之后,媒體組織開始對媒體報道方式和內容進行深入的研究,媒體組織對如何提高媒體的形象和權力范圍做出理論性的規范,但這種研究基本上是建立在冷戰思維的基礎上,這包括傳播學的創始人宣韋伯·施拉姆,他本人就是冷戰心理宣傳的專家。媒體組織的主要功能是阻止來自美國政府對于媒體的干擾行為,另外就記者的行為進行規范。
白人企業操控大局
媒體公司老總們的政治傾向自然對各自媒體的立場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個別媒體大亨的一己之見,可能會逐漸滲透到新聞角度和選擇。美國民間非政府組織在“被檢查的議題”的調查中,公布美國新聞自由如何遭受危害的情況。根據報告,威脅美國新聞自由的勢力有幾個方面:一個是美國五角大樓和白宮的權力精英,一個是巨大資本的企業精英。報告指出,政治、軍事和大跨國性資本在“新聞意識形態上的一致”,影響客觀公正的報道。主流媒體的只顧利潤最大化的貪欲,使媒體成為富有的、白種人上層階級精英尋求不斷擴大其在全球利益、權力和影響力的工具。因此,媒體評論家鮑馬切斯尼慨嘆:“肥了媒體,瘦了民主。”
在全球進入媒介化社會的今天,媒體已不再是互相公平競爭的產業,美國媒體成為一個思想意識形態互相保持一致的白人精英階級的寡頭集體,但美國媒體在某種程度上還存在相互制衡的機制,這一機制是“9·11”后美國媒體穩健發展的關鍵,所以權力間的制衡要優越于過于行政化的新聞檢查。
(摘自《臺港澳報刊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