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6月初的第三次中東戰爭,僅歷時6天即決出勝負,并奠定戰后中東政治格局,故以“六日戰爭”聞名于世。在以色列建國60周年之際,關于這場戰爭的秘密材料紛紛浮出水面。人們發現,在這場戰爭中,以色列的勝利,很大程度上是通過欺騙得來。
戰略欺騙誤敵于前
從1966年起,中東局勢重歸緊張。1967年4月17日,數十架以色列飛機闖入敘利亞領空,擊落敘6架米格-2l戰機,并一直飛到敘首都大馬士革上空。敘利亞向埃及求援,埃及迅速向西奈半島的埃以邊界地區增兵2個師,于5月中旬要求聯合國撤出駐埃以邊境的所有部隊,隨后封鎖了西奈半島的蒂朗海峽,以色列重要的對外通道亞喀巴灣遂被關閉。埃及的強硬舉動讓阿拉伯國家反以情緒高漲,也引發了以色列空前強烈的反應。以色列決策層隨即著手“見招拆招”。
1967年6月1日,著名“鷹派”首領達揚突然被任命為以國防部長,阿拉伯各國領導人對此深感吃驚,認為“以色列已下定了戰爭決心”。然而,6月3日夜,達揚在就任后的第一次公開演講中,卻發表了使人難以置信的講話。次日清晨,《耶路撒冷郵報》作了如下報道:“達揚國防部長說……對于埃及封鎖蒂朗海峽的問題,以軍事手段來對付已為時太晚,而采取外交行動,下結論又為時過早。達揚宣布:‘政府……在我上任之前就采取了外交手段。我們一定要在外交上給予解決問題的機會’……”講話很快傳到世界各個角落。為使人們相信該聲明,以政府施展了一系列“障眼術”:先是讓數千名官兵休假,以色列各報則以照片形式大肆報道官兵們在海灘和酒吧玩鬧的情景;與此同時,6月4日,以色列按慣例召開內閣例會并發表新聞公報,公布的主要議題是:債券和稅捐、移民和退伍軍人的雇用、與比利時的文化交流、同秘魯協作開發和平利用原子能,等等。
這些與先前預料相反的情況,讓阿拉伯人安心地度過了星期日(6月4日)。達揚在他后來寫的《緊急突擊——以色列六日戰爭戰史》一書中卻清楚地寫道,他的聲明“通篇都是假話”;6月4日內閣會議的真情是“經過7個小時的討論后,終于決定開戰”;欺騙措施收到了很好效果——“不僅欺騙了敵人,甚至迷惑了本國國民”,“從世界各地云集而來搜集戰爭情報的各種人員,都同往常一樣……發稿后各自回去休息了”。
戰略欺騙直到戰前最后一刻還在繼續,主要是為對付國際輿論和向美國有所交代。為避免遭聯合國譴責,并被強行停戰,以色列制造了“全面戰爭是由埃及首先挑起”的假象。6月5日晨8點55分(開羅時間比以色列時間早一小時,文中除特殊說明外,均為開羅時間),以色列發出第一次空襲警報;實際上,10分鐘前,以空軍飛機就已發起攻擊。9點15分,以廣播電臺突然中斷節目,國防部長達揚的發言人向全體公民發表公告:“為對付埃及軍隊的攻擊,戰爭現在已經開始?!币酝忾L埃本立即飛往紐約,連續采取“先發制人”的外交措施,在聯合國會議上“將政治謊言和國民的憤怒交織在一起”,口誅筆伐“埃及的挑釁行為”。
外交爭斗巧妙主導
此前,外交戰場上的爭斗早已開始。20世紀60年代,經過“第二次柏林危機”和“古巴導彈危機”,美蘇都感到有共同的利害關系。因此,兩國在阿以沖突中,雖各護一方,積極插手,卻都力求避免發生正面對抗。以色列利用了美國的支持,成功應用欺騙手段,在關鍵時刻“拖著美國的對外政策行走”。
1967年5月22日,埃及宣布封鎖蒂朗海峽后,美國即明確表示支持以色列。5月23日,美國與聯合國和英法等國會商國際護航計劃,要求聯合國秘書長吳丹對中東局勢“給予最優先的考慮”,以迫使納賽爾收回封鎖令。美國總統約翰遜通知埃及說,埃及無權干涉任何國家在亞喀巴灣的自由航行,他威脅說:“如果美國用和平手段開放亞喀巴灣的努力失敗,那么將不惜使用武力作為最后手段?!币陨袆t接受了美國提出的“48小時內暫緩向亞喀巴灣派出船只進行示威性通航”的建議,于25日派外長埃班前往華盛頓,同美國總統約翰遜、國務卿臘斯克、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緊急磋商,謀求美國的具體保證。約翰遜對埃班說:“以色列不會孤立,除非以色列單獨行動。”并保證“美國會在軍事上充分保衛以色列”。
5月26日,蘇聯在關鍵時刻向約翰遜建議:“兩國采取行動緩和中東局勢”。即,蘇美分別承擔約束埃及和以色列的任務。當天,約翰遜照會以總理艾??茽枺笏安辉V諸武力”。以政府接到照會后,耍了一個花招,成功地借助一份假情報,借美蘇、特別是蘇聯之手束縛了埃及的手腳。以總理艾希科爾通知美國政府說,他已得到埃及即將發動進攻的“緊急情報”。美國立即將“情報”告知蘇聯政府,并召見埃及駐美大使卡邁勒,要他立即將約翰遜的信轉交納賽爾。信中說:“埃及必須停止采取任何可能導致大規模戰爭的軍事行動?!碧K聯得知此事后十分緊張,命駐埃及大使立即求見埃及總統。納賽爾于5月27日凌晨3時被叫醒,接見蘇聯大使。蘇聯大使向他轉達了美國通知的內容,并強調埃及不能首先開火,“因為開第一槍的人在政治上處于難以防守的地位……蘇聯已從美國得到保證,以色列不會發動進攻,如果以色列發動進攻,蘇聯不會坐視不顧。如果納賽爾發動戰爭,他必須依靠自己單獨作戰?!?/p>
5月底,以政府認為發動戰爭時機已到,再次向美國要求支持。作為答復,約翰遜于5月30日給以總理一封信,內容為:“我必須強調,以色列有責任不采取敵對行動……我希望以色列保持領土完整。我已告訴埃班外長,美國為確保以色列及其鄰國的和平與自由,將盡可能給予有效的支援。我還想強調同別國共同行動的必要性……以色列應采取的行動取決于它自己?!币灶I導人分析當時情況,認為美國雖然口頭上不同意以色列“首先行動”,但如果以色列真的挑起戰爭,美國也不會撒手不管。同時,以情報機關“摩薩德”分析認為,1964年赫魯曉夫倒臺后,蘇聯領導權由勃列日涅夫(蘇共中央第一書記)、柯西金(部長會議主席)和波德戈爾內(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分掌。在中東事務上,三人意見分歧:勃列日涅夫支持埃及逼迫以色列讓步的戰爭威懾策略,柯西金較穩健,波德戈爾內持中間立場。最后的結論是:決策層的意見分歧,可確保蘇聯不會強力干預中東沖突。
5月31日,以情報部長邁耶·阿米特秘密飛往華盛頓,會見了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理查德·赫爾姆斯,進一步謀求美國的支持。兩人一致認為:雖然蘇聯對西方的政策變得更強硬,但目的只是想借此來牽制美國對越南的軍事行動,并不打算在中東和美國起沖突。6月1日,赫爾姆斯介紹阿米特給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麥克納馬拉聽了阿米特的意見后說:“我剛剛聽到達揚將軍就任國防部長的消息。1965年在他訪問越南之后我曾有機會和他談話。他是一位善于對形勢進行深入分析的人。我希望他能完成自己的使命。”拿到美國國防部長的“希望”這一重要訊息,阿米特當晚就回到特拉維夫向總理艾??茽柡蛧啦块L達揚作了匯報。以決策層作出判斷:美國的限制已不復存在。6月2日,達揚和以軍參謀長拉賓完成了作戰計劃的最后審定,并于6月3日得到批準。
戰術欺騙奠定勝局
與政治外交相配合,以色列軍方也使出了種種伎倆。
當時,以色列海軍較弱小,難以在地中海沿岸配合陸軍在西奈發動進攻。為此,以海軍裝扮出將以主力在亞喀巴灣地區實施登陸的樣子,在晝間大張旗鼓地從陸路把本國駐紅海僅有的4艘魚雷艇運往埃拉特。晚上又偷偷地將它們送回原地。這樣循環運送幾天后,埃及終于中計,在開戰前兩天將2艘驅逐艦(占埃海軍總兵力的30%)從地中海調到了紅海。
開戰前,埃及在西奈配備了7個師的兵力,以軍僅能集結起3個師。按計劃,以軍的主要突擊方向是面對蘇伊士運河的正西方。時任以軍裝甲師師長的沙龍卻在戰線南部配置了大量假坦克;在后方地域,讓小規模的坦克部隊來回移動,并堆起很多土堆,好像有大規模的坦克部隊集結。由此,埃及誤認為以軍主力將通過孔蒂拉向南方的亞喀巴方向進攻,從而將注意力南移,致使戰爭打響后,沿地中海海岸西進的以軍幾乎未遇任何有力抵抗,3天即兵臨蘇伊士運河東岸。
以空軍與海軍相呼應,增強亞喀巴灣和紅海地區的空中巡邏,誘使埃軍認為它企圖對西奈南部地區進行空中攻擊,將第一線20架蘇制飛機從西奈北部轉場到南部基地,在開戰的重要時刻沒能發揮任何作用??罩泄舭l起前,通常都要采取電子干擾措施。但以空軍6月5日發動首輪攻擊時,為達成襲擊的突然性,并未實施電子干擾。而是利用西奈半島上的薩馬里山和朱第安山的阻擋,超低空進入地中海,直插埃及腹地各個機場,在埃軍沒有絲毫察覺的情況下,成功地進行了攻擊。戰爭開始后,以軍方與政府一道隱瞞戰況真相,對敵傳播假信息,使政治與軍事方面的欺騙活動相呼應。例如,以軍占領約旦河西岸重鎮杰里科,雖然新聞價值很高,宣傳效果亦大,但卻故意推遲48小時才發布消息。由于杰里科是約旦河西岸地區通往首都安曼所有道路的連接點,約軍不知杰里科已被占領,經此向安曼撤退。以軍不僅俘虜了約旦河西岸全部殘存的約旦地面部隊,還順帶俘獲在該地機場著陸的幾架敵機。
(摘自《世界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