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學上,依據所對應地層的生命特征將地球46億年的歷史分成了前后兩個部分:前面是沒有明顯生命跡象的隱生宙,后面是有了明顯生命痕跡的顯生宙。顯生宙中又根據動植物形態的重大變化劃分出三個代,分別是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中生代是裸子植物興盛和恐龍等爬行動物橫行的時代,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三個紀。新生代則是被子植物和哺乳動物興盛的時代,包括第三紀和第四紀兩個紀。第四紀是現代動植物活動的時期,分為更新世和全新世。從地質學的角度看,我們人類生活的地質時期是顯生宙新生代第四紀中的全新世。
全新世是在一萬多年前最近的一個冰川期結束后來臨的,與其他的地質世動輒百萬年甚至千萬年的跨度相比,這似乎是一個剛剛開始的地質時期。然而,從2000年開始,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們逐漸接受了這樣的觀點:地質史上一個新時期已經開始,這就是“人類世”。
2000年,為了強調今天的人類在地質和生態中的核心作用,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保羅-克魯岑提出了人類世的概念。克魯岑指出:自18世紀晚期的英國工業革命開始,人與自然的相互作用加劇,人類成為影響環境演化的重要力量,尤其“在過去的一個世紀,城市化的速度增加了10倍。更為可怕的是,幾代人正把幾百萬年形成的化石燃料消耗殆盡。” “人類世”概括的正是從這一時期開始的地質變化,其特征是從南極冰層捕獲的大氣中二氧化碳和甲烷的全球性增高。克魯岑認為:人類活動對地球系統造成的各種影響將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存在,未來甚至在5萬年內人類仍然會是一個主要的地質推動力,因此,有必要從“人類世”這個全新的角度來研究地球系統,重視人類已經而且還會將繼續對地球系統產生巨大的、不容忽視的影響。
“人類世”的概念提出之后得到了許多科學家的響應,人們從不同的角度表示認同。我國著名地球科學家、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劉東生指出,“人類世”雖然是地質學上的名詞,但卻提供了人與自然關系研究的新視角,并認為這個概念的提出可能是地質學上又一次飛躍,其意義可以與板塊構造學說相提并論。
近幾年,更多的科學家則從更多的方面詮釋克魯岑觀點的正確性。
在今年2月出版的美國地質協會刊物《今日美國地質學會》中,扎拉斯維奇的研究小組發表的論文論證了地層過去和即將發生的重要變化,以說明與地球已經進入人類世有關的證據已經大量出現。而在去年12月出版的《土壤學》雜志上刊登的一篇論文中,土壤學家里克特則以土壤的變化為依據,認同人類世的來臨。
概括而言,科學家們想用眾多的事實告訴大家:人類活動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地質推動力,在已經持續了200年的人類世中,地球環境發生的許多重要變化無法與人的活動分開,包括沉積物的腐蝕和類型發生巨變;碳循環出現大的波動;生物從開花時間到新遷徙類型均發生大規模改變;海洋酸性化,海洋中所含的碳酸氣比空氣中的高出50%,位于食物鏈底層的小型海洋生物生存受到威脅;等等。
如果說我們這些普通人對這些生澀的科學術語所反映的事實很難有什么共鳴的話,那么,科學家提醒我們留意一下氣候的變化。因為今天,全球變暖不只是科學家筆下單調的上升數字,而是人們不得不體驗的實際過程。
在20世紀,地球表面的平均氣溫大約上升了0.6℃,全球氣候變暖導致地球上大部分地區的冰正在融化,南北極冰的面積在快速縮小,高山冰川不斷后退。按照目前的融化速度,就在21世紀,就在眼前,我們將看到北冰洋無冰的夏季,看到沒有積雪的乞力馬扎羅山。
科學家們警告說,如果全球平均氣溫繼續上升,氣候變化可能導致地球主要的物理學基礎發生變化,并使地球進入危險狀態,將出現海平面大幅上漲、災害天氣頻發等現象。前不久發生在我國南方的低溫雨雪冰凍災害,以及世界其他地區的極端天氣,已經讓人們見識了天氣的無常。
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對環境的影響是巨大的,已經達到了不容忽略的程度,“人類世”概念的提出,正是地質學界對這一事實的應對。
雖然“人類世”只是一個尚未得到公認的地質學概念,然而它的影響卻不會僅僅局限在地質學內部,因為它涉及了現實的人與自然的關系。
當得知人類活動能夠在地球系統上打下明顯烙印的時候,我們也許會有一點自得,畢竟地球有史以來還沒有哪一個單獨的物種能夠做到這點。可是要知道地球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各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是無比精妙的,我們對地球系統施加的影響必將反過來作用于我們,更何況這種影響本身就對人類自身不利。根據IPCC 2007年的評估報告,在現存各種不同的經濟社會模式照舊運行的前提下,未來50~100年,全球氣候仍將繼續向變暖的方向發展,預計到本世紀末,全球地表的平均增溫1.1℃~6.4℃,海平面相應上升0.18~0.59米。這種增溫如果持續千年,將會造成最大幅度達7米的海平面的上升。
“人類世”的提出給了人類一個警示,也給了一個機會。過去人們在無知的狀態下影響環境,未來人們將會在清醒的狀態下控制和引導自己的行為,通過溫室氣體減排等措施,阻止氣候繼續變暖的趨勢,努力維系地球億萬年才進化出的這個剛好適于人類生活居住的環境,避免自毀家園。(摘自《學習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