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云南省普洱市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發生的警民沖突事件,造成2名村民死亡,震驚全國。9月8日至12日,云南省540多名黨政官員分批聚集在滇池岸邊的省委黨校,參加“深入學習貫徹科學發展觀,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專題研討班”,以孟連“7·19”事件為案例,深入反思,引為鏡鑒。
云南五百余“一把手”反躬自省
中共云南省委召集全省所有中高級官員專題研討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發生的警民對抗事件及其深遠影響,旨在提醒權力在握的人民公仆們時刻牢記執政為民的諾言,隨時體察和關注民生的艱辛,以及民眾的利益訴求,重溫古今中外“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慘痛教訓。領導干部們深感,當前,部分干部感嘆“不知道群眾在想些什么”,一些群眾埋怨“不知道干部在干些什么”,黨群、干群之間在許多重要問題上存在較大分歧和差距。
一意孤行動用警力
孟連縣的橡膠產業開始是采用“公司+基地+農戶”模式發展起來的。膠農按協議價格把膠乳賣給橡膠公司。2005年以來,橡膠價格大幅攀升,從原來的幾千元升到2.5萬元以上,但公司對膠乳收購價格不作調整,橡膠價格飛漲和農特稅取消帶來的利益被橡膠公司老板獨享,引起膠農憤慨。膠農決定中止出售膠乳給公司,自行賣給價高的收購者,遭到公司派出的保安阻止,雙方多次發生沖突。縣鄉黨委、政府對此簡單地以“治安案件”論處,反復動用警力介入,刺激膠農致使警察被打,警車被砸,“7.19”前已累計發生群體性事件7起。孟連縣委、縣政府認為,這些事件是“農村黑惡勢力作怪”,要求普洱市調用警力進行打擊。
今年3月,普洱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謝丕坤專程到省政法委匯報,孟蘇鐵聽了情況后說,要分清矛盾性質,最大限度的考慮群眾利益,調整利益糾紛,不同意治安整治和抓捕。省政法委派出工作組到孟連調研后認為,當地社會治安問題的根本原因是群眾利益糾紛,再次重申對少數人采取強制措施可能引起群體事件的風險。
6月14日普洱市公安局又向省公安廳書面請示跨縣調動400名警察到孟連,省政法委、公安廳明確否定了這一請求。然而,7月2日的普洱市委常委會依然決定“打擊孟連農村黑惡勢力”,跨縣調警之事不再向省里報告。11日,市公安局調動警力向孟連集結。7月15日,孟連縣政府發布“治安整治通告”,派出工作隊。法院、檢察院和公安局也限令“違法犯罪人員”投案自首。次日警察強制傳喚8名涉案者。17日一抓捕對象被扣留引發300名群眾圍堵,兩名工作隊員被打傷。市里認為工作隊的安全受到威脅,有必要動用警力實施打擊。19日凌晨4時,175名警察從孟連縣城整裝出發,星夜奔赴40公里外的勐馬鎮勐啊村。黎明時分,這個寧靜的村寨已被重兵包圍,5名“嫌疑人”隨后被抓捕,受到強制傳喚。
七百村民圍攻警察
晨8時許,勐啊村數百名村民呼嘯而來。他們手持長刀、鋤頭、鐵棒、木棍、彈弓等器械,沿勐馬至勐啊公路形成圍攻之勢,沖擊正在孟連農場制膠廠路口執行警戒任務的58名警察。警察用擴音器喊話試圖勸阻村民,但村民不予理睬。他們從公路正面和左側山坡分兩路襲擊警察。警察的盾牌、頭盔、警棍被刀棍劈開砸裂,多名警察負傷。在對空鳴槍警告無效的情況下,警察被迫使用防暴槍(內裝橡皮子彈)自衛,由于距離太近,巖尚軟、巖底父子二人被防暴槍擊中死亡。與此同時,另一路村民用石塊、磚塊、彈弓發起攻擊。警察對空鳴槍并發射催淚彈驅散人群。至此,圍攻人群逐漸停止攻擊,但仍聚集在150米外與警察對峙。
此時,兩公里外芒海村也發生了激烈的警民沖突。手持器械的村民攻打執行勸阻任務的警察,數名警察受傷,多輛警車被砸。村民用樹干、石頭和人墻切斷交通,把警察圍困在公路邊不能動彈,氣氛極度緊張。村民提出必須馬上釋放被強制傳喚的5名“嫌疑人”。聞訊趕到的普洱市委書記高旭升現場勸導情緒激動的村民,并決定放人,緩解對立情緒。傍晚,被圍困11小時的警察得以撤離。
當天先后參與圍攻警察的村民達700余人。這起事件造成兩名村民死亡,17名村民、41名警察、3名干部受傷,9輛執行任務的警車被砸壞,102件警械被損毀或丟失。
一些基層干部為老板服務
“孟連事件”是“為既得利益者決策”的一個典型案例。云南省委、省政府調查發現,孟連縣部分膠農與橡膠企業之間長期以來存在著錯綜復雜的經濟利益糾紛。個別縣鄉干部與企業打得火熱,有的坐著企業提供的豪華越野車,有的在企業入股分紅。為給企業“保駕護航”,縣委甚至將一橡膠企業老板的兒子安排到企業所在鄉鎮擔任主要領導,導致膠農對基層黨委、政府失去信任。當地少數縣鄉領導干部收取企業的好處,自然為企業辦事。當企業與膠農發生利益沖突時,縣委、縣政府不是站到維護群眾利益的立場上,而是應企業請求做出“嚴打農村黑惡勢力”的錯誤決策,調動警力對付膠農。
決策不能犧牲多數群眾的利益
曾經作為副省長分管政法工作多年的省委常委、省紀委書記李漢柏強調,警察是保護人民而不是對付人民的。“我們一些干部以為手里有了權,動不動就派出警察。你想過沒有,你一個縣能有多少警察?不就100多個嘛。而最小的鄉鎮都有五六千人,多的幾萬人,你對付得了嗎?隨便來些人就把你作人質了。”
李漢柏指出,“要堅決杜絕三種違背民意、誘發矛盾的決策隱患:一是為個人和小團體利益決策,借批項目、批資金、批土地等謀利;二是為迎合少數領導和既得利益者而犧牲多數群眾利益的決策;三是為個人政績,急功近利、損害群眾利益的決策。”
以歷史悲劇闡釋“失人心者失天下”的規律
聚集在研討班的官員們學習的資料是:一本《蘇共亡黨十年祭》、一冊《黨的領導人論群眾路線》和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司馬遷的《陳涉世家》、賈誼的《過秦論》,此舉旨在以歷史悲劇闡釋“失人心者失天下”的規律。參加研討班的一位市級官員深有感觸地說,蘇共失去人民的信任和支持,瞬間垮臺,教訓就是脫離群眾;毛澤東60多年前關于避免“興亡周期率”的論述至今言猶在耳:“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資料來源:《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