潰瘍性結腸炎是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的簡稱。該病是一種直腸和結腸的慢性炎癥性疾病,以腹瀉腹痛、黏液膿血便和里急后重為主要臨床表現。潰瘍性結腸炎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弄清,但很可能與自身免疫性損害、變態反應、遺傳和感染有關。其中,感染是該病的主要誘發因素。潰瘍性結腸炎常反復發作或長期遷延不愈,病情常呈慢性進展狀態。該病多發生于20~50歲的中青年人,男性和女性的發病率無明顯的差別。
在臨床上,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主要目的是控制該病的急性發作、減少復發次數及防止出現并發癥。癥狀較輕的該病患者無需住院治療;癥狀較重者應及時住院醫治,以糾正水和電解質紊亂,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用于控制潰瘍性結腸炎的傳統藥物為水楊酰偶氮磺胺吡啶。癥狀較輕的該病患者可單獨使用該藥進行治療,癥狀較重者需先應用腎上腺糖皮質激素以控制病情,待病情緩解后再改用水楊酰偶氮磺胺吡啶進行治療。近年來,聯合應用思密達和5-氨基水楊酸灌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在臨床上取得了很好的療效。臨床資料表明,用此法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總有效率可達90%左右,明顯優于傳統的治療方法。
思密達對人消化道內的病毒、病菌及其產生的毒素有極強的固定和抑制作用,對消化道黏膜有很強的覆蓋力,從而可從質和量兩方面修復腸黏膜細胞,改善腸黏膜的屏障功能。思密達的這些藥理作用有利于促進腸道潰瘍的愈合,提高腸黏膜的防御功能,減少潰瘍性結腸炎的復發次數。此外,該藥在與5-氨基水楊酸聯合應用時,還可發揮協同作用,使藥效得到更好的發揮。
在聯合應用思密達和5-氨基水楊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時,可使用保留灌腸療法。具體的用藥方法是:將6克思密達和1克5-氨基水楊酸一起放入50~100毫升的溫水中調勻,每日用此藥液灌腸1次,應連續用藥3~4周。由于是灌腸治療,藥物僅會通過腸道吸收,副作用極少。
需要注意的是,該病患者在用藥期間應吃一些易消化、纖維含量少及富有營養的飲食,以取得更好的療效。■
相關鏈接
潰瘍性結腸炎患者
在飲食中應注意哪些事項
人們都知道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在平時應特別注意自己的飲食,但在飲食中應注意哪些事項呢?
1.應加強營養:該病患者應攝入足夠的熱量、優質蛋白質和豐富的維生素,以補償因長期腹瀉而導致的營養消耗,以便增強體質,促進病情的好轉。該病患者應根據自身對食物的消化吸收情況,循序漸進地提高營養的供給量。一般情況下,該病患者每人每日攝入的熱量可按每公斤體重40千卡計算。每人每日攝入的蛋白質可按每公斤體重1.5克計算(其中優質蛋白質應占蛋白質總量的50%)。
2.應忌食對胃腸道有刺激的食物:該病患者應禁食辣椒、芥末等辛辣的食物和白薯、韭菜、蘿卜、芹菜等高纖維的食物,在疾病發作時,應忌食生蔬菜、水果(可將其制成菜汁、菜泥、果汁、果泥等食用)及蔥、姜、蒜等調味品。
3.應將食物做得精細些:在給該病患者制作菜肴時要盡量做得精細一些,不要用大塊肉烹調,而要將其制成碎肉、肉丁、肉絲或肉末。
4.應少吃含油量多的食物:在給該病患者制作菜肴時要盡量少放油,而應經常采用蒸、煮、燜、氽、燉、水滑等方法制作。該病患者在出現腹瀉癥狀時更不可食用多油的食品。
5.應少食多餐:為減輕腸道負擔,該病患者應用少食多餐的方式補充營養。
此外,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在進行飲食調養的過程中,家屬應密切觀察其病情,注意患者吃哪些食物能更好地消化吸收,吃哪些食物會感到不適或有過敏反應,并應不斷地摸索出更適合病人的膳食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