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枕又叫失枕,是一種好發于冬春季節的常見病。該病多由于患者的睡眠姿勢不當、所用的枕頭過高或過低以及在睡眠時著涼等,引起頸項部的局部肌肉痙攣,從而誘發頸項部疼痛、活動受限的一種疾病。通常,病情較輕的該病患者在一兩天內即可自行緩解;病情較重的則可拖延數日乃至數周不愈。
中醫認為,落枕是由于患者的頸項部發生扭傷或受到風寒濕邪的侵襲,使局部氣血凝滯、經脈痹阻所致。在臨床上,治療落枕的原則是舒筋、解痙、鎮痛,以針刺療法為首選。在為落枕患者進行針刺治療時,應首先讓患者取端坐位或仰臥位,以使其全身的肌肉放松并充分暴露針刺的部位,然后再選取神門穴(腕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中)、懸鐘穴(外踝高點上3寸,腓骨后緣)和落枕穴(手背的第二三掌骨間,指掌關節后約0.5寸)為主穴進行針刺治療。對于頭部向左右活動受限的該病患者可加刺后溪穴(握拳,第五指掌關節后尺側,橫紋頭赤白肉際);對于頭部向前后活動受限的該病患者可加刺申脈穴(外踝下緣凹陷中);對于頭部向前后左右活動均受限的該病患者則可同時加刺后溪穴和申脈穴。具體的針刺方法是:先按常規方法消毒針刺部位,然后用毫針直刺患者的神門穴0.8寸、懸鐘穴1寸。在針刺落枕穴和后溪穴時應將針尖指向患者的腕關節方向,并將針身與皮膚呈60度角斜刺1寸。在針刺申脈穴時應將針尖沿患者的外踝下緣骨縫間隙刺入1寸。在針刺上述各穴時均應施以均勻的提插捻轉(平補平瀉)手法,針刺的強度應以患者自覺酸麻脹的針感向上傳至肘、膝關節為宜。在對患者施以手法治療約1分鐘后要讓其緩慢地活動一下頸項部,活動的范圍可由小到大,待患者自覺頸項部的疼痛和不適感明顯減輕或消失后即可起針。在留針的過程中應每隔10分鐘加強行針一次。
一般來說,落枕患者通過一次這樣的針刺治療即可痊愈。未徹底痊愈者可連續進行2~3次這樣的治療,每日治療一次,隔日交替針刺左右兩側穴位。方中的懸鐘和落枕二穴均為治療落枕的傳統有效穴,通過針刺這兩個穴位可起到鎮痛、解痙的作用。后溪和申脈二穴均為八脈交會穴,前者通于督脈,后者通于陽蹺脈,針刺這兩個穴位對治療落枕也有較好的療效。
需要注意的是,落枕只是單純的肌肉痙攣性疾病,其本身就有自愈的趨向,只要患者能及時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便會很快康復。但反復發生落枕的中年人或在半年內多次發生落枕且長期不愈者應考慮是否患有頸椎病,最好到醫院進行必要的檢查,以便及早發現和及時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