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伴去世后,大女兒把我接到她天津薊縣盤山腳下的家,那是一個著名旅游景點。汽車一駛入這個縣界,一幅上書:“早知有盤山,何必下江南”的宣傳牌便映入眼簾,十分醒目。據說這是乾隆皇帝當年發現秀美的盤山時發出的感嘆,不少游客慕名而至。在這里,我偶然結識了一位根雕愛好者,多年來我渴望學習根雕的愿望終于變成了現實。
我立即投入“戰斗”,頂烈日、冒酷暑到處尋覓“根源”,虛心拜師學藝。那陣子,我被那妙趣橫生的根雕藝術牢牢吸引,像著了魔似的,整天瞅著那些奇形怪狀的樹根把玩、揣摩,又是刮擦又是打磨,反復審視,思考立意,確定取舍,忙得不亦樂乎。
我的第一件根雕作品終于誕生了, 我欣喜若狂。
根雕是一種變廢為寶的新型藝術門類,很受人們喜愛。但搞根雕很辛苦,動腿動手又動腦, 可是苦中有樂。尋根山野跑,構思巧用腦。當創作一件作品動手取舍之前,需反反復復地琢磨、構思,大腦的想像力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對于一件雛形,切莫操之過急,否則一刀一斧下去,很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遺憾,即使加以彌補也很難不留痕跡。我覺得根雕不同于木雕,不應去追求“真像”和“完美”,而是利用樹根的自然形態加以必要的取舍,朦朦朧朧,亦真亦幻,似像非像,回味無窮,這才是它的魅力所在。
樹根的主要來源在山區,那里的樹根因受到地形的限制和擠壓,往往千姿百態,成為根雕的上乘原料。遺憾的是,我住在都市且已上了歲數,腿腳又有殘疾,只能在城區建筑工地上尋覓,偶得一塊較好的樹根便如獲至寶。拙手搞出的幾十件根雕作品,使斗室生輝。
請看,栩栩如生的“春歸”:雁南飛,何時歸,春回大地,無限美;瞧,“獨舞”:舞姿翩翩,萬端嬌艷,長袖一甩,醉倒一片;“悟空探路”:矗立高崗,目眺遠方,路在何處,遙指西方;再看“比翼”:天高風急,形影不離,得配君子,雙飛比翼……大凡友朋來訪,進屋必然感嘆一番,夸我生活充實,老有所為。
幾年來,雖尚無佳作登上根藝大堂, 但供自我欣賞,充實離休生活,求得一份好心情。興趣所至時和家人坐在一起細細品味我那千奇百態、妙趣橫生的根雕作品,心里有一種難以表達的陶醉和滿足。
好的心情帶來了身體的變化,別人都說我不像78歲的老人。我的體會是:夕陽無限好,只要不服老,勤動手和腦,身心自然好。
(責編:辛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