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產業集群內中小企業的發展面臨著競爭激烈、技術創新壓力大、自主創新少、融資難、社會化服務體系支持不夠等問題。風險投資在資金、管理和技術等方面能夠給予集群內中小企業以支持,同時產業集群內中小企業的特點也決定了其利用風險投資的優勢。
[關鍵詞] 產業集群 風險投資 技術創新
一、產業集群內中小企業發展面臨的問題
1.競爭激烈,技術創新壓力大
目前我國產業集群內的中小企業主要以一般性競爭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進入門檻較低,集群內的大多數中小企業資本規模較小,主要靠中低檔產品的標準裝配線和傳統工藝來組織生產,以低成本作為主要的競爭手段。“發生在集群內部的絕對性壓力,包括競爭性壓力、同等條件下的壓力以及持續比較的壓力激勵著集群內企業進行技術創新以突出自己”(波特)。由于產業集群相對狹小的地理范圍內存在著眾多生產同類或相似產品的中小企業,因此競爭非常激烈。我國產業集群內的企業主要以低成本作為競爭手段,而并非以產品和服務差異化來獲取競爭優勢,由于在資金、技術等方面的競爭差異很小,因此從長期來看,企業必須通過不斷地技術創新來獲取競爭優勢、確立自己的獨特地位。所以說,產業集群內的中小企業與產業集群外的中小企業相比,更具有實施技術創新的動機。
2.自主創新少
在產業集群內,非正式交流、正式交流十分普遍,企業間的網絡關系十分復雜,彼此之間十分熟悉和了解,企業間進行合作的可能性、合作的空間都比較大,這種合作不但可以促成企業間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而且參與合作企業還可以把生產要素進行重新整合,開發新產品、新技術、新生產工藝,從而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集群內創新者通過創新所取得的收益,會極大地給其他企業帶來競爭壓力和刺激,無形中促使其他企業進行模仿創新,從而推動集群內所有企業不斷地進行技術創新。以上的這些特點,加之資金的約束,使得產業集群內的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主要以合作創新和模仿創新為主,企業的自主創新較少。
3.融資難問題比較突出
產業集群內的中小企業發展資金緊缺,融資難、貸款難的現象仍然普遍存在,根據一項調查(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南寧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重慶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四川省瀘州市)表明:產業集群內的中小企業中有75%嚴重缺乏資金來源;50%的企業并不缺乏技術人才,僅有29%的企業認為人才問題嚴重。這些企業都有明確的產品開發計劃或已經開發出新產品,企業基本能夠及時獲得技術和市場信息,這說明這些中小企業面臨的最大困境是發展資金的制約。由于中小企業的發展主要依靠自身積累,而自有資金的缺乏則嚴重制約了產業集群內的中小企業發展。
4.社會化服務體系支持不夠
產業集群內的中小企業缺少必要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及配套服務設施的支持,或者支持力度不夠,如中小企業技術創新中心、培訓中心等。中小企業在發展中需要創業輔導、企業診斷、技術支持、信息咨詢、職工培訓、對外經濟合作等多種服務。但是當前我國產業集群關于中小企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尚不健全,相當部分中介機構行為有待規范,服務能力較弱,難以為集群內中小企業提供令人滿意的服務。
二、風險投資對產業集群內中小企業發展的促進作用
1.提供資金的支持
由于產業集群內的中小企業發展面臨市場、技術、管理等眾多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因而從資本市場、銀行貸款等獲取發展資金的融資渠道不暢,而地下的民間借貸成本又過高,所以產業集群內創新型中小企業發展面臨的最大困境是資金的制約。而風險投資主要針對的就是初創型的新技術、新產品類型的中小企業,并且無需抵押。這樣風險投資就可以對很難從其他融資渠道獲取資金的產業集群內中小企業的發展和成長提供必需的資金支持。
2.有利風險企業的管理狀況改善,部分彌補社會化服務體系的不足
風險投資資本一般占被投資企業資本總額30%以上,風險投資機構向風險企業投入風險資本后就成為風險企業的股東,這使得風險投資者可以以股東的身份參與風險企業的決策與管理,既是投資者又是經營者。這樣,風險投資家就參與到風險企業的發展規劃、生產管理、市場營銷、資本運營等實際管理過程,可以說,風險投資機構為風險企業提供的不僅僅是資金,更重要的是專業特長和管理經驗,這樣就一方面部分彌補了社會化服務體系的不足,另外一方面又十分有利于推動中小企業改善內部管理,而這恰恰是集群內中小企業所缺乏的。
3.為技術創新提供了支持
風險投資一方面可以對產業集群內中小企業的發展提供資金的和管理上的支持,同時也會對風險企業的技術創新產生幫助。資金的充裕可以使得技術創新得以持續,管理的改善可以使得研發活動更具科學性,甚至提供技術上的指導和幫助,通過風險投資機構先進的管理技術來指導企業的技術創新,來實現企業的技術進步和產品升值。除此之外,風險投資機構還可以把一些科研成果轉嫁到企業,來提高企業的技術能力。
三、產業集群內中小企業利用風險投資的優勢
1.產業集群的網絡關系利于技術創新
在技術創新方面,由于在集群內國內外的用戶、經銷商、供應商都聯系緊密,各種最新的市場信息、產品信息和技術信息也匯集于此,使信息在企業間傳遞的費用大大降低,信息溝通的便捷性提高。同類企業之間,上下游企業之間接觸很便捷,可以很方便就某一技術問題、產品質量問題進行直接交流,共同攻克技術難關,因此這種經常性地交流和探討十分有利于技術創新。除此之外,由于集群內的競爭,包括與用戶、經銷商、供應商、同行業的競爭,也迫使企業為應付更迫近的競爭而進行技術創新,從而推進技術進步。在技術擴散方面,由于競爭的存在,將激發集群內各企業之間的技術學習,形成一種學習或模仿效應,使得先進的經驗、技術、各個企業的創新成果通過產業集群所特有的社會關系網絡,更為迅速地在集群區域內傳遞,從而使企業更快、代價更低地獲得新技術。這樣產業集群內所特有的網絡關系,提高了創新效率,縮短了創新周期,有利于降低風險企業的風險性,提高技術創新的成功率。
2.產業集群內中小企業成功的幾率較高
由于集群內存在著產業鏈空白或者產業鏈短的現象,為中小企業的發展和創建提供了機遇,所以可以很便捷地找到產業鏈的空白地帶而進行投資。并且在產業集群內各個企業之間形成了緊密的勞動分工和高度的專業化協作體系,大多數企業只作為工序型企業存在,專門生產某一產品的某一個環節,這種彈性專精的特點,使各個企業的技術創新專注于某一環節或一點,降低了企業技術創新所需要的資金和技術創新的風險,有利于企業在單個生產環節上的技術創新,獲得技術創新的成功,因而產業集群內中小企業的成功幾率也會比較大,成功率自然會高得多。這些投資可以使產業配套體系和服務體系日趨完善,產業鏈條不斷延長,因此說,產業集群是一種很好的發展民營中小企業的企業孵化器,中小企業在產業集群中創業成功的幾率也會比較高。
3.可以有效地依托政府、行業協會進行創新
技術創新對于集群中的單個中小企業而言絕非易事,當產業集群創新型中小企業遇到一些難以攻克的技術難題時,可以從行業協會和相關的中介服務機構以及地方政府獲得幫助,來獲得相應的信息和技術支持進行協作創新,并且可以進行跨行業、跨企業的協作,這是產業集群內中小企業與集群外中小企業相比所具有的優勢。產業集群內的中小企業通過借助政府、行業協會的力量,可以整合有限資源進行重點技術突破,減少技術研發風險和不確定性,推動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的發展。
4.產業集群有利于降低風險投資機構的考察評估成本
風險投資機構對風險企業考察時所花費的時間和費用,包括搜尋成本、談判成本、監督成本和其他成本等通常會比較高。但是由于產業集群內眾多中小企業圍繞同一產業發展,并且地理位置接近,因此風險投資機構可以通過多種途徑較容易地收集和掌握有關風險企業的規模、財務狀況、誠信、投資方向等信息,所以對產業集群內的中小企業進行考察評估就有可能有效地降低考察評估成本。
5.產業集群內廣泛存在的企業家精神有利于風險投資決策
企業家精神是吸引風險投資的重要條件,是影響一個風險投資項目能否成功的重要的因素,風險投資機構評價一個風險投資項目不僅要考慮項目的技術水平和能力,而且也非常注重企業家的綜合能力和企業家精神。整個產業集群的發展是由許多具有企業家精神的企業家共同創立發展形成的,因此在產業集群內企業家精神是廣泛存在的,而自治、創新、冒險、預見性和競爭等特征的企業家精神完全符合風險投資的理念。
四、產業集群內中小企業利用風險投資的對策
1.政府加大支持力度
政府部門一方面可以在稅收、融資和鼓勵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另外一方面,政府應尊重集群的發展規律,注重集群內風險企業的培養和重點支持,通過風險企業的發展來帶動與其具有緊密分工與協作關系的關聯企業的發展,達到加深、拓展和完善產業鏈的目的,從而推動整個產業集群的成長和網絡體系的形成。
2.規范風險企業的管理
風險投資機構通過派出董事或監事對風險企業進行監控,并且特別重視管理團隊。目前產業集群內中小企業多數是家族式的管理,管理上并不規范,因此應該在管理層的素質與能力、管理工作程序等方面加以規范。尤其要注意的是,財務混亂是風險投資過程中的最大障礙之一,因此,集群內的中小企業要想獲得風險投資,應該建立完善和清晰的財務體系,以便為獲取風險投資提供基礎。
3.注重誠信
對中小企業而言,要想成功獲取風險投資,中小企業不但要對風險投資有一定的了解,更為重要的是要知道如何根據風險投資公司的評估要求來提升企業誠信。首先企業的管理層要注重誠信的積累和培養,其言行和舉止給予外界留下的印象和評價將有可能影響到風險投資機構對于企業信用的評價。其次,企業行為要注重誠信,避免在銀行、工商、稅務等部門有不良的信用記錄等。
4.提供完備的商業計劃書
風險投資公司篩選、評估風險企業的重要依據之一就是企業的商業書,因此,風險投資申請是否能夠成功,商業計劃書的好壞是一個關鍵。商業計劃書應該包括創業思路和周密的計劃,以風險企業強烈的成功愿望,必要時甚至可以請專業的咨詢公司來完成商業計劃書。
5.培育風險投資中介機構
在產業集群所在區域培育包括標準認證機構、知識產權估值機構、科技項目評估機構等相關的中介機構,并加強從事中介機構人員的培訓,提高他們的整體素質。
參考文獻:
[1]王緝慈:關于地方產業集群研究的幾點建議.經濟經緯,2004(2)
[2]Michael E. Porter Location, Competi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Local Clusters in a Global Economy, Economic development quarterly,2002(1)
[3]魏東嵐張新立:風險投資業的產業集群機理研究.科技創業,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