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商業賄賂嚴重制約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良性發展,對構建和諧社會有百害而無一利。治理商業賄賂的制度供給缺失正是商業賄賂存在并蔓延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有效防治商業賄賂則必須進行相關的制度路徑選擇,進而形成路徑依賴,才能從根本上杜絕商業賄賂。
[關鍵詞] 商業賄賂 防治 制度 路徑選擇
近年來,商業賄賂作為市場經濟的一種副產品在我國不斷開拓“市場”空間,成為某些行業的“潛規則”和普遍現象,且有愈演愈烈之勢。商業賄賂在我國涉及面之廣、原因之復雜,就好比多年疴癥,不是幾場“風暴”就能藥到病除的,必須辨其因,析其理,究其根,建立長效機制,才能尋得對癥良藥,進而標本兼治。
一、商業賄賂的特點
一般認為,商業賄賂是經營者為了獲得交易機會或有利的交易條件而采取的向交易相對人及其職員或其代理人提供或許諾提供某種利益,從而排斥競爭對手,實現交易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商業賄賂的特點主要表現在:
1.商業賄賂是在商業流通領域中特有的行為
根據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8條規定:“經營者不得采用財物或者其他手段進行賄賂以銷售或者購買商品,在帳外暗中給予對方單位或者個人回扣的,以行賄論處;對方單位或者個人在賬外暗中收受回扣的,以受賄論處。”由法律規定可以看出,商業賄賂是在商品購銷過程中發生的,其直接目的是促成交易,即推銷商品或者購買商品。
2.商業賄賂的形式多樣化
商業社會的復雜性導致了其衍生物商業賄賂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在交易中,由于受賄方的受賄需求和行賄方行賄手段的不同,使得商業賄賂的形式有非商業回扣、賬外折扣和私人傭金等多種。而具體到特定行業,商業賄賂也因具有相關的“行業色彩”,令其形式進一步多樣化。
3.商業賄賂具有隱蔽性與模糊性
一方面商業賄賂作為一種為獲取不正當交易機會的交易費用,行賄受賄方一般采用“一對一”的交易方式,幾乎所有操作都是秘密進行的,通常沒有第三方在場。同時由于雙方形成了利益共同體,往往攻守同盟,共同隱瞞相關情況,況且有些“賄賂”還披上了合法“商業”的外衣,因而具有很強的隱蔽性,很難發現和調查取證,查處非常困難。另一方面,商業賄賂領域存在的一些灰色地帶(如人情往來、官商一體化、集體受賄等)使其界定成為難題。
二、商業賄賂長期存在的制度原因
導致我國商業賄賂長期存在的原因很多,但防治商業賄賂的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的供給不足是關鍵性因素之一。
1.正式制度供給不足導致了商業賄賂的長期存在
(1)原有制度特征的延續為商業賄賂提供了生存空間。我國體制轉軌時期,原有計劃經濟體制下對部分行業實行高度壟斷化管理,致使一些資源壟斷化的制度特征并未得到根本改觀,導致有需求的中小企業不能通過正常手段得到產品和服務的供應,而這一部分市場力量為了自身的生存不得不對壟斷行業進行商業賄賂,換取企業發展所必須的資源。
(2)治理和防范商業賄賂的制度供給不足,難以有效打擊商業賄賂。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還處于深化階段,在目前新舊體制轉軌時期,由于制度的建立存在內外部時滯,以及認識能力、反映能力、見效周期存在差異,導致相關領域的法律、規章等制度供給不能立即滿足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致使法律層面上不能及時、有力地打擊商業賄賂行為。目前我國商業賄賂防范機制不健全,存在著諸多問題,以致于權力和資源壟斷者可以憑借自身資源優勢地位大肆進行尋租活動,加之違法者違法成本過低,從而導致商業賄賂呈現蔓延擴大趨勢。
2.非正式制度加劇了商業賄賂作為商業“潛規則”意識的滲透
非正式制度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的意識形態、文化傳統、價值觀念等對人類行為非正式約束的規則。中國傳統社會的特點是熟人社會、關系社會,請客送禮不僅是達成交易的必要環節,甚至成為一種禮數保存于傳統文化中,這是幾千年人治形成的。這種傳統文化折射在現實商品經濟中,就是過度依賴人情關系,而不是出于對公共契約的信賴與遵守。因此,如果說不完善的正式制度構成了商業賄賂的現實沖動,那么,中國的一些傳統文化流俗則幫助商業賄賂完成了心理鋪墊和情感接納。
三、防治商業賄賂的制度路徑選擇
解決之根本對策是增加防治商業賄賂的制度供給,建立長效機制,即通過提供與完善一系列規則界定人們的行為,約束行為人之間的關系,從而減少交易費用以實現資源最優化配置的目標。
1.通過強制性制度變遷,為防治商業賄賂提供正式制度供給
一方面,交易中因為沒有行賄而喪失交易機會的個體,對打擊商業賄賂有很旺盛的制度需求,政府應該提供相應的制度供給來滿足這種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商業賄賂的擴散面積過大,打擊商業賄賂不能寄希望于自下而上的民間行為,必須由政府出臺相應法規條令,積極主動地進行強制性制度變遷。
(1)加快專項立法進程。針對日益嚴峻的國際、國內商業賄賂形勢,建議立法機關除修改完善相關法律外,還應加快打擊商業賄賂的專項立法進程,出臺一些專門的法律法規:一是制定出臺專門的反商業賄賂法。這部法律應當集刑事、民事和行政責任于一體,對不同程度的商業賄賂行為規定不同的法律責任;二是推行反壟斷法。我國應盡快推行實施反壟斷法,禁止經濟性壟斷和行政性壟斷,打破行業壟斷,把經濟資源交由市場配置,減少權力尋租的機會,鏟除官商勾結的土壤,壓縮商業賄賂的生存空間;三是制定出臺舉報人保護法,建立舉報人保護制度。在此方面應規定有關部門要為舉報人嚴格保密,不得以任何形式透露舉報人的真實身份。
(2)完善現行會計制度。我國現行會計制度的不健全給商業賄賂的銷賬提供了可乘之機,因此相關部門應當借鑒國外先進會計制度,對我國會計制度進行改革,明確企業責任人要對企業會計賬目的真實性承擔責任,并加大對企業會計工作人員和中介機構的監管力度,防止因商業賄賂而做假賬行為。
(3)深化各項體制改革。為從源頭防治商業賄賂,應繼續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清理、減少和規范行政審批事項,轉變政府職能,規范行政行為;推進行業協會、行業組織、商會管理體制改革,清理規范社團、行業組織和社會中介組織,推動行業組織通過制定行規、行約以及行業標準對企業等會員行為進行約束。
(4)建立清廉度調查制度。為防止商業賄賂中的公共權力腐敗現象,建議國家建立清廉度調查制度,定期對各級政府和公共機關進行清廉度調查。調查的依據是各機關的廉正記錄、資金賬戶往來、不法收入證據、民間舉報等,最后得出調查對象的清廉度指數,按一定的分類標準進行清廉度排名,并公布與眾。
2.加強監管,嚴格制度執行,保證現有制度作用的有效發揮
(1)加強市場監管,規范市場秩序。目前,我國商業賄賂之所以成了“行規”,根源在于交易雙方市場地位相差懸殊。因此,構建公平合理的市場競爭秩序,特別是限制行政權力操控市場資源的配置是從源頭上遏制商業賄賂的有效途徑。所以,首先應嚴厲打擊制假售假行為,加強商品質量監管,切實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其次應嚴厲打擊商業欺詐行為,維護公平交易;最后應完善企業信用監管,把包括商業賄賂在內的不正當競爭行為納入企業信用記錄,對存在嚴重商業賄賂行為的違法違規企業進行重點監管,切實加大懲戒力度。
(2)強化對行政審批權和行政執法權的監督,防患于未然。商業賄賂雖發生在經營者的交易活動中,但與一些政府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參與或干預企業事業單位經營活動,以權謀私有密切關系。因此,防治商業賄賂僅對企業發力是不夠的,需要進一步理清政府公共權力與市場的界限,確保公共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并通過運用信息網絡技術對行政審批全程監控及建立行政執法依據和程序公開制度,有效監督和制約行政權力運行,防患于未然。
(3)強化內部管理,完善企業自律機制。企業應建立有效的內部監控體系,防止內部出現貪污、挪用等行為,同時積極開發能夠對決策、管理和執行層面各種行為進行實時監控的技術手段,并致力于堅持依法經營、加強企業廉潔文化建設,自覺抵制商業賄賂。
3.利用非正式制度形成防治商業賄賂的路徑依賴
路徑依賴類似于物理學中的“慣性理論”,一旦進入某種路徑可能會對這一路徑產生依賴作用。當政府選擇治理商業賄賂的強制性制度變遷路徑以后,社會中的微觀個體會逐步糾正落后的文化觀點,認識到商業賄賂對正常交易百害而無一利,從而產生政府和民間共同防治商業賄賂的協動效應。當防治商業賄賂的新制度被市場系統消化之后,會產生正反饋效用,進一步沿著相關路徑發展演進,自我積累、自我強化,形成路徑依賴,從而深化對商業賄賂的打擊效力。
綜上所述,商業賄賂在腐蝕著中國經濟、吞噬著眾多財富的同時,也損害了經濟公平和效率,損害了社會福利。反商業賄賂,政府的當務之急是以主導地位進行制度創新,滿足防治商業賄賂的正式制度需求,并通過將正式制度落實到位,盡快引起非正式制度的變革,形成防治商業賄賂的路徑依賴。只有采取 “民間制度需求—政府提供制度供給—社會形成路徑依賴”的方式才能建立起防治商業賄賂的長效機制,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美)道格拉斯·C·諾斯:《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康芒斯:制度經濟學(1934年)[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年
[3]程寶庫李曉鋒:關于我國制定《海外反商業賄賂法》的思考[J].南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5:95-101
[4]付瑩:淺議商業賄賂的特征[J].甘肅社會科學,2000,5: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