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因特網的迅猛發展、WEB信息的增加,搜索引擎已成為現代人上網查詢資料的必備工具,但因其技術特點使不少網絡服務商卷入侵權糾紛中。本文分析了搜索引擎的技術原理,針對搜索引擎引發的著作權糾紛,從責任人認定等三個方面對搜索引擎侵權的相關問題進行研究。
[關鍵詞] 搜索引擎 侵權
搜索引擎技術是近幾年來互聯網發展中出現的一項新技術,其應用目的是幫助互聯網用戶在浩如煙海的信息中快速地找到并顯示其所需信息。據CNNIC發布的《第2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在網絡應用使用率調查中,搜索引擎的使用率為74.8%,僅次于網絡新聞排在第二。而搜索引擎服務商也因為人們對其服務使用率的升高而越益官司纏身。本文將從搜索引擎的技術原理入手來對其侵權糾紛的相關問題進行分析。
一、搜索引擎的技術原理
搜索引擎是一個提供信息“檢索”服務的網站,它以一定的策略在互聯網中搜集、發現信息,對信息進行理解、提取、組織和處理,并為用戶提供檢索服務,從而起到信息導航的目的。搜索引擎之所以能找到信息,是因為其背后有一個預先整理好的網頁索引數據庫,搜索引擎只不過按關鍵詞進行機械的匹配。當用戶查找資料時,只需鍵入某個關鍵詞,所有搜索范圍中包含了該關鍵詞的網頁都將作為搜索結果被搜出來。
正因為如此,當有人將侵權作品放到網上時,網民也可以通過搜索引擎找到它,甚至可以免費試聽、試看、下載。當然,這樣必然會影響正版圖書、音樂、影視作品的銷量,讓權利人的利益蒙受損失,因而引發大量侵權糾紛。
二、搜索引擎引發的著作權糾紛
1.2001年1月,葉某發現多來米公司開辦的網站未經其許可登載了《路上的感覺》一書,搜狐公司開辦的搜狐網站給予了鏈接。作為該書的著作權人,葉某遂致函搜狐公司要求其立即停止侵權。但搜狐公司沒有采取積極措施,使葉某的圖書銷售市場受到嚴重沖擊。故葉某向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起訴,請求法院判令搜狐公司立即停止侵權,公開道歉并賠償其經濟損失。
2.2005年6月上海步升音樂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將百度告上法庭,理由是百度在其經營的網站上向公眾提供有步升公司享有錄音制作者權的46首歌曲的MP3下載服務。原告要求百度立即停止涉案歌曲的下載服務、公開賠禮道歉并賠償經濟損失。隨著在該案一審中的敗訴,百度又因為提供MP3在線播放和下載服務而陷入與華納、索尼等幾大唱片商的侵權糾紛中。
3.2006年6月,國內索賠金額最大的一起網絡歌曲著作權侵權案在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開庭審理。大型音樂網站——娛樂基地同時狀告新浪、雅虎中國、百度三大國內著名網站,稱網絡歌曲《下輩子不做男人》被侵權,索賠數額高達1500萬元。隨后,娛樂基地在北京繼續提起訴訟,指控搜狗等三家網站的MP3搜索引擎涉嫌著作權侵權。
三、相關法律問題研究
1.如何鑒定“主觀故意”
根據我國的《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規定的“警告與斷開、刪除”簡便程序,對于搜索引擎自動搜索出的信息,如果搜索引擎服務商事先不知道是侵權作品,并且一經權利人通知就斷開鏈接的,則不構成侵權。這樣規定的理由是:從技術上說,搜索引擎不能預見和識別搜索內容的合法性。要求設置搜索引擎的網絡服務商,事先對其搜索結果內容作出是否存在權利瑕疵的判斷是不現實的。因此,只要搜索引擎服務商接到權利人的通知后斷開鏈接,就認為其在侵權糾紛中不存在“主觀故意”,沒有侵權。
這樣的評判標準給了搜索引擎服務提供商很寬松的經營環境,有縱容輔助侵權之嫌,所以筆者認為應加大網絡服務商的責任。比如說在技術允許的范圍內對被鏈網站的資質、備案登記等情況進行判別,有選擇的設鏈,以遏制網絡侵權的增長勢頭,盡可能地保護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
2.搜索關鍵詞包含權利人姓名和作品名稱是否構成侵權
在葉某訴搜狐公司案中,葉某在法庭審理時進一步要求將以“葉某”及“路上的感覺”作為關鍵詞全部從被告的網站上加以刪除。那么,葉某的要求是否合理,搜索關鍵詞包含權利人姓名和作品名稱是否就構成侵權了呢?
筆者認為:首先,葉某享有合法使用其姓名的權利,但他對這個姓名沒有壟斷權。也就是說,并非你叫了這個名字,別人就不可以起同樣的姓名了。所以,搜索引擎中有此姓名并未侵權他的權利。其次,網上很多報道、信息、文章中都可能會包含“路上的感覺”這幾個字(如“一路上的感覺是幸福的”),如果一旦有“路上的感覺”這幾個字就視為葉某的書名被屏蔽掉,那豈不是侵犯了更多人的權利?再者,被搜索到的不一定就是作品本身,也可能是一些報道、網評,甚至是對該書的宣傳,這本身對葉某是有好處的。基于此,筆者認為葉某的請求是不合理的。
3.責任人的認定問題
在整個侵權糾紛中涉及到的當事人有:權利人、搜索引擎服務商、上傳方、下載方,后三者都有可能是侵權責任人。
(1)搜索引擎公司如果明知上傳作品的網站提供的是未經授權的作品還與其建立鏈接,則構成輔助侵權。
(2)上傳作品的網站或個人如果未經權利人同意并支付報酬,擅自將權利人作品上傳至網上供他人下載的,其行為構成侵權。
(3)下載人如果是“合理使用”作品的可免責,但用于商業目的或其他用途則構成侵權。
當然,就“合理使用”的鑒定筆者也有一些看法:我國《著作權法》將“為個人學習、研究或者欣賞”視為“合理使用”作品,可以不經作者同意,也不必支付報酬。但有些作品(如MP3)本身的利益實現途徑就是供人欣賞、自娛自樂,如果大家都可以免費“享用”,“十五的月亮16元”(“十五的月亮”這首膾炙人口的歌曲的稿酬只有16元)的情況還會出現。創作的價值得不到體現,著作權人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必將阻礙文化市場的良性發展。因此,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對“合理使用”的內涵也應該進行更新,以真正體現其法律保護的價值。
參考文獻:
李曉明劉建國:搜索引擎技術及趨勢[EB].搜索引擎直通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