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產品責任的懲罰性損害賠償制度是規范生產者、銷售者違法行為,保護消費者權益的一個重要制度。本文分析了我國目前產品責任損害賠償范圍的不足,論證了我國產品責任中確立該項制度的必要性,以及就懲罰性損害賠償的適用條件、適用范圍、數額提出可操作性的構想。
[關鍵詞] 產品責任 懲罰性賠償 補償性賠償
產品責任又稱產品侵權損害賠償責任,是指產品存在可能危及人身、財產安全的不合理危險,造成消費者人身或除缺陷產品以外的其他財產損失后,缺陷產品的生產者、銷售者應當承擔的特殊的侵權法律責任。自1977年在英國舉行第一屆產品責任大會以后,英美法系、大陸法系不少國家相繼進行產品責任立法,實行嚴格責任制度,促使現代產品責任法進入統一軌道。而我國在經濟尚欠發達,市場魚龍混雜,假冒偽劣猖獗以及相關立法、理論研究、司法實踐均處于初創階段的情況下,要想在世界市場中謀求有利地位,堅持貿易相互主義,目前所實行的補償性賠償制度已不能滿足現實要求,迫切需要引進新的制度——懲罰性損害賠償制度。
一、現行法關于產品責任的規定及缺憾
1.現行法的規定
我國的《民法通則》和《產品質量法》都對產品責任的損害賠償做出了規定,但其賠償范圍僅限于受害人所遭受的實際損失。雖然修訂后的《產品質量法》第44條的規定擴大了缺陷產品給消費者造成人身損害的賠償范圍,如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受害人人身傷害的,侵害人應當賠償醫療費、治療期間的護理費、因誤工減少的收入等費用;造成殘疾的,還應當支付殘疾者生活自助具費、生活補助費、殘疾賠償金以及由其扶養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費等費用;造成受害人死亡的,并應當支付喪葬費、死亡賠償金以及由死者生前扶養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費等費用。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受害人財產損失的,侵害人應當恢復原狀或者折價賠償。受害人因此遭受其他重大損失的,侵害人應當賠償損失等,但是,從總體上來看,我國的產品責任實行的仍然是補償性賠償的原則。
2.現行法關于產品責任規定的缺憾
現行法的這種規定,在實際執行中,受害人和法院將會遇到損害種類和損害數額不易確定以及操作困難等問題。訴訟耗時耗力,成本高昂,面對大型的企業公司,個人消費者明顯處于弱勢地位,即使勝訴,按目前法律賠償的數額,也遠遠補償不了受害者的精神和經濟上的損失。對于經營者來說,由于違法成本要大大低于其所得收益,造成了其漠視消費者的利益的后果。法律也不能對經營者生產質量低劣產品和危險產品構成威懾,達不到遏制的目的。特別是目前我國處于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時期,市場魚龍混雜,假冒偽劣猖獗,補償性賠償已不能滿足人們對正義的追求,迫切引進新的制度。
我國目前只有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9條中確認了懲罰性賠償。該條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一倍。”這是我國首次規定懲罰性賠償制度,但是很明顯該條適用范圍較窄,僅適用欺詐,而且賠償額度是一倍,懲罰功能有限。
筆者認為,要充分保護受害人的利益,遏止經營者的違法行為,提高法律的可操作性,應該借鑒英美法系國家的作法,在產品責任中增設懲罰性賠償。
二、我國產品責任中建立懲罰性損害賠償制度的必要性
懲罰性賠償是指司法審判機關對實施了某種惡性很強的不法行為的加害人,通過民事訴訟程序所做出的責令其向受害人支付超出實際損害數額的賠償,以補償受害人的損失,懲罰和遏制不法行為。
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9條的規定是我國產品責任法中關于懲罰性損害賠償首要也是惟一的嘗試性規定。而懲罰性損害賠償制度在產品責任法中的確立與運用,已為理論與實踐所亟需,這種必要性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遏制偽劣商品,制裁不法生產者、銷售者的需要
懲罰性賠償的目的就是懲罰并威懾侵權者和他人的侵權行為。在傳統的非商業故意侵權中,單純的補償性賠償金就可以實現威懾將來的侵權行為的效果,但是,在與商業有關的侵權行為中,侵權者也許發現將補償性賠償金打入經營成本比改正缺陷更有利可圖。而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建立就是將巨額懲罰性賠償金打入侵權者的經營成本,促進企業改進工藝,嚴格管理。
2.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需要
產品責任法是消費者權益保護的重要內容之一。世界各國在制定不同產品責任制時都具有共同的立法原則和目的,即保護消費者的利益。美國的產品責任法就被譽為“世界上最先進和最精致的消費者保護制度。”但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懲罰性賠償只有“雙倍”,不僅賠償數額較小,且以經營者有“欺詐行為”為前提,只對消費者的人身或財產上的物質損害進行賠償,限制較多。同時,由于訴訟費用昂貴,抑制了消費者利用法律保護自己的積極性。而不少違法分子就是利用這點獲得巨額利潤,損害了更多數消費者的利益。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完善懲罰性損害賠償制度,酌情提高懲罰性賠償倍數,從而促使消費者能主動訴諸于法院,除不再擔心訴訟費用外,還可獲得“額外”的賠償金,進而充分發揮消費者監督產品質量的作用。
3.遏制對外貿易中不法行為的需要
這也是按對等原則保護我國消費者權益所必須的。隨著索尼彩電事件、東芝筆記本事件以及前幾年寶馬、尼桑等國外知名品牌質量問題被媒體曝光,進口產品引起的責任問題已經引起人們關注。而此次三菱“帕杰羅”越野車事件再次教訓我們:我國產品責任必須適用懲罰性損害賠償制度。日本三菱汽車公司在對美國市場、日本市場已經召回的情況下對中國用戶隱瞞情況的行為實際是對中國法律的藐視。因為依據我國現行的產品質量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以及民法通則、合同法相關法律條款,三菱汽車出現缺陷問題,其賠償數額往往小于在售出產品中獲得的利潤。如果設立懲罰性損害賠償制度,一旦外國公司的產品有害于我國消費者,我國可根據對等原則,參考其所在國的懲罰性損害賠償制度對我國或他國的運行方式,責令其對我國消費者進行合理賠償,保護我國消費者合法權益。
4.完善我國產品責任相關立法,與國際接軌的需要
我國加入WTO后,要更多地進入世界市場,在涉外應訴中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完善對世界開放的法律,適應世界經濟發展和國際慣例的要求。而我國現行的產品責任法完全限制了消費者的權利,束縛了法制的發展。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雙倍的懲罰性損害賠償數額過??;2000年修改后的《產品質量法》雖加大了一定的懲罰力度,但僅限于產品質量監督領域內;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精神損害賠償的司法解釋,對精神損害進行嚴格限制,且補償數額較少。環顧其它國家立法現狀,懲罰性損害賠償制運用于產品責任中已受到許多國家關注,有成為國際慣例的趨勢。中國加WTO,完善有中國特色的懲罰性損害賠償制度是迎接入世挑戰的前提,也是我國法制水平提高的表現之一,有利于增強我國產品質量的國際競爭力。
三、構建我國的產品責任法中的懲罰性損害賠償制度
國外研究表明,上世紀60年代以前,懲罰性損害賠償極少適用于產品責任,自70年代以后開始發展,而且發展步伐很快,但在80年代中期以后又逐漸減慢下來。究其原因,在于懲罰性賠償制度是一柄雙刃劍,它在充分發揮保護消費者利益、制裁和預防不法行為的正向功能的同時,也伴有使企業背上過重的經濟負擔、阻礙新技術的研制和開發等一系列副作用。正因如此,我們在具體構建這一制度時,一定要有科學的態度,既要有縱向的傳承,又要有橫向的比較,既要有開拓創新的理論勇氣,又要有腳踏實地的求實精神,努力使這一制度既能跟上世界產品責任立法的潮流,又不背離我國市場經濟尚不發達的現狀。為此,筆者對這一制度的具體構建提出以下設想:
1.關于懲罰性損害賠償的適用的條件
聯系我國實際,結合英美法及其他國家的相關經驗,我國未來產品責任中規定懲罰性損害賠償時須考慮以下條件:
(1)主觀要件
須證明侵害人主觀上具有惡意,在道德上可非難,也即當行為人的行為是故意的,或明顯不考慮他人安全,具有嚴重疏忽行為和重大過失行為時,行為人才應當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所謂故意,系指加害人明知其行為有可能引起嚴重的損害結果,但由于此種行為有可能給其帶來巨大的效益或改變此類行為會使其經濟上受損,而故意繼續或放任此類行為的發生。所謂明顯不考慮他人安全,指對他人的安全毫不關心,采取輕率或漠視的態度。如美國國會1982年制定的產品責任法規定,如果有明確的、令人信服的證據證明損害是由毫不顧及產品缺陷可能給消費者帶來損失而造成的,應負懲罰性賠償責任。所謂重大過失,是指加害人不是希望而是不希望損害結果發生,但由于其在生產、管理、銷售等過程中有重大過錯而導致他人受到損害。重大過錯較之故意或明顯不考慮他人安全的主觀因素惡性較輕,但又不同于一般過失和輕微過失,對此類行為適用懲罰性賠償有利于督促產品生產者、經營者嚴格管理,確保產品質量。
(2)客觀要件
須證明產品有缺陷并且該缺陷產品造成了他人人身或財產損害。產品責任是缺陷產品的生產者、銷售者因產品缺陷而導致他人人身、財產損害所應承擔的責任。它不同于產品質量責任,前者在性質上為侵權責任,而后者為合同責任。對于何謂缺陷,各國立法界定不盡一致,但其基本含義均指“產品不能提供人們有權期待的安全”,存在“不合理的危險”。在適用懲罰性損害賠償時,受害人須舉證已發生了實際損害,且該損害是由其購買或使用的缺陷產品造成的。若損害的發生不是由缺陷產品造成的,則非但不能適用懲罰性賠償,產品的生產者、銷售者還可以免責。
2.關于懲罰性損害賠償的適用范圍
我國產品責任法中對懲罰性損害賠償的適用,首先,應突破《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規定的經營者須有“欺詐行為”這一前提。因為何謂欺詐,《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及相關法律尚未準確界定,不易操作。其次,對那些預期所獲賠償數額少,但進行訴訟所支出的費用及精力卻相對較高的案件,應準予適用懲罰性賠償,以便給原告以鼓勵?,F實生活中,假冒偽劣產品之所以泛濫,正是因為許多消費者不愿為幾元錢、幾十元錢去打官司,而生產者卻正是通過這無數的幾元錢、幾十元錢獲取了巨額利潤。再次,要突破懲罰性賠償只適用于那些影響國家經濟命脈的產品的限制。只要產品確有缺陷,不管該產品是生產資料還是生活資料,也不管它是普通的日常用品還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產品,只要符合懲罰性賠償的主、客觀要件,均可適用懲罰性賠償。
3.關于懲罰性損害賠償的數額
懲罰性損害賠償數額如何確定是懲罰性賠償制度中爭議最多的問題。從國外實踐來看,主要有三種立法體例。其一是確定懲罰性賠償數額與補償性賠償數額的比例,如美國康乃狄克州規定,懲罰性賠償在產品責任中不得超過2倍填補性賠償金額;其二是對懲罰性賠償的最高額做出限制,如原聯邦德國《產品責任法》第10條做如是規定;其三是只對懲罰性賠償的最低額做出限制,如英國《1987年消費者保護法》第5條規定,受害人可索賠的最低額為275英鎊。我國未來產品責任法中應如何規定懲罰性損害賠償的數額,是法學理論界探討的重要問題。筆者認為,產品責任的個案千差萬別,故對懲罰性賠償的數額不宜規定得太死,而應該根據加害行為的性質,加害人的主觀惡性、過錯程度,補償性賠償金的數額,加害人的賠償能力等來酌情確定懲罰性賠償的具體數額。否則,賠償數額過低,難以起到對加害人應有的懲罰作用,有違該制度設立的初衷;賠償數額過高,行為人支付不起,又會導致判決難以執行,有損法院裁判的權威,均不可取。法律可以列舉出人民法院在審理這類案件時,應該考慮的幾個因素,以及這些因素和賠償數額之間的正、反比例關系。
綜上所述,在產品責任中建立有“理”有“度”的懲罰性損害賠償制度不僅是解決我國目前假冒偽劣產品損害消費者利益的有效途徑,更是國際統一發展趨勢的需要。
參考文獻:
[1]楊玫:論產品責任中的懲罰性賠償[J].市場論壇,2005,12
[2]崔明峰:美法上懲罰性賠償制度研究[J].法學,2000,3
[3]王立峰:關于懲罰性賠償的一些思考[J].法學,2000,4
[4]趙永英孫自如:產品責任中懲罰性賠償在我國的引進[J].華東經濟管理,2005,6
[5]王利明:懲罰性賠償研究[J].中國社會科學,2004,4
[6]潘善斌:論懲罰性賠償制度[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2
[7]王利明:美國懲罰性賠償制度研究[J].比較法研究,2003,5
[8]黃媛媛:論產品責任中的懲罰性賠償制度[J].高等函授學報,2001,5
[9]賀光輝:產品責任中的懲罰性賠償研究[J].開封大學學報,2005,4
[10]張云:產品責任的懲罰性賠償制度研究[J].當代法學,2005,5
[11]蔣宏輝:懲罰性賠償的適用范圍及其數額的確定[J].四川教育報,2005,5
[12]莊秀峰張偉麗:產品責任中應增設懲罰性賠償[J].政法論叢,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