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當前各地也都在因地制宜地就如何搞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行大膽嘗試。本文在此背景下發掘農村合作經濟組織這一建設載體的潛力,重新認識其的性質特征,分析其在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作用,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有益途徑。
[關鍵詞] 合作經濟組織 新農村建設 農民群眾
一、對于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認識
這里的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從成員構成來看,主要指農民是該組織構成的主體和核心,占成員的絕大多數,同時也包括一小部分熱衷于與此,并愿意投身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構建和發展的非農人口。從其性質來看,它屏棄了傳統合作組織國家公有屬性,突出農民自主組織的非公屬性,是農民自愿、自助、自我服務的產物。
當前,從縱向發展的歷程來看,農民合作組織已經經歷了從“專業合作社”,“公司-基地-加農戶”,“股份合作經營”,“民營莊園”等四個階段;從橫向來看,由于各地實際情況異同,存在發展差異,這幾種模式在一定區域也可能同時并存。盡管如此,各種模式都有共同的特性,即:
1.參與主體的群眾性
周誠在《中國經濟時報》中撰文指出“成員的群眾性籠統而言,這意味著這種新型合作經濟組織應吸收農村廣大群眾參加,而不設任何限制。具體而言,則可分解為以下三個特征,即農民主體性、非社區性、自愿性。”筆者對該觀點表示支持。
(1)將政府組織與合作經濟組織在屬性上予以明確。合作經濟組織是農民群眾為了彌補“其”經濟發展不足而自發建立的組織,表現出很強的內部性和排他性。
(2)正如周誠所表述的農民主體性。筆者認為他這里的主體性指的是農民合作組織的成員構成上數量占絕對比例。
(3)參與主體的群眾性還體現在跳出地域的限制,以為經濟服務為目標,以產業發展為聯結的強業務性。有利于實現規模經營,產生合力,把業務做大、做強。
2.管理的民主性
談到管理的民主性首先要提及的是“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原則。此外,“退社自由”有助于社員在結構調整中找準方向,不斷調整自己的參與方式,提高農村有限資金的利用效率。從整體而言,有助于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經濟的發展。
在具體操作上實施“一人一票”制,防止少數較大的股東聯合起來操縱合作社的決策,使其失去成員的群眾性、業務的服務性、決策的民主性等基本特征,而混同于一般的股份公司。充分做到“農民自辦,服務農戶,民主決策”。
3.國家的主導性
首先,國家的主導性體現在國家通過立法等方式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制度保障。其次,國家的主導性體現在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資金保障。最后,國家的主導性還體現在體現在調節市場,運用“看的見的手”糾正和引導“看不見的手”。但國家“看的見的手”的調節也是適度的,不能過度干預合作經濟組織內部事務, 混淆合作經濟組織與集體企業之間關系。
二、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
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就是實現農村地區“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主體的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就必須在“堅持以發展農村經濟為中心;堅持憲法規定的農村基本經營體制不動搖;堅持以人為本,著力解決農民群眾生產生活中最迫切的實際問題;堅持科學規劃,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堅持調動各方面積極性,依靠農民群眾的辛勤勞動、國家扶持和社會力量廣泛參與”這一指導方針下發揮積極作用。
1.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有利于實現農業家庭經營與大市場的對接
筆者認同農民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體,同時筆者還認為只有組織起來的的農民——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才能真正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參與市場競爭,推進新農村建設。因為過度分散的家庭經營往往在提供的物資或服務的種類上顯得單一,在所能提供的物資或服務的質量上因為缺乏類比而略顯示的有待提高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有利于健全與完善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
2.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有利于農村社會的穩定
在我國搞建設,穩定是壓倒一切的大事。農村的穩定,一方面在于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在于農民群眾素質的全面提高。
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是大市場與家庭生產對接的紐帶,同時也是政府和農民群眾相互交流的中介。這也是實現農村穩定的關鍵。起了一個“擴大器”的作用;另一方面,農村經濟合作組織作為中介,它還承擔著向政府反饋農民群眾迫切需求的功能。任何形式的農村經濟合作組織都能 較之其他組織和單個農民群眾更確切、更有話語權地表達農民群眾的心聲,有助于政府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滿足農民群眾的合理需求,消除矛盾;同時有的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本身就承擔了一些政府以往承擔的功能,貼近群眾生活、生產,成為政府有些功能的補充,緩解矛盾。起了一個“縮小器”的作用。
鄧小平同志很早就指出:‘經濟發展后勁的大小,越來越取決于勞動者的素質’,人是社會生產力的第一要素。所以,具備完整素質的“人”才是推動生產力發展的關鍵。此外,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由于自身管理和決策的民主性特征,這將在實踐的過程中進一步夯實和增進農民群眾的民主觀念,有利于促進農村民主法制建設和基層政府改革的開展。這樣通過發展農村經濟合作組織,農民群眾的文化素質、思想素質、民主法制素質將得到很大提高,也將有助于農民群眾慢慢從城鄉“二元經濟”模式下的思維定式轉變過來,擯棄以往“等、靠、要”思維,以社會主義建設者和主人翁的積極姿態投入到建設新家園、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來,通過合理、合法的手段維護和實現自己的利益需求,從而使農民群眾成為農村穩定的擁護者和維護者。
參考文獻:
[1]羅夫永: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制度經濟學分析,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3:21
[2]張恩閆英杰,金偉,構建農民合作經濟組織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吉林農業,2006,3:8
[3]謝菊: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問題,學術探索,2006,1:55
[4]李國菊:臺州市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經驗與啟示,農業經濟,2006,4:76
[5]孫耀武: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應該處理好的十大關系,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