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審計市場的需求狀況直接影響到注冊會計師審計獨立性的高低,本文從我國上市公司股權結構出發,通過對各個股東對審計獨立性服務的需求狀況逐一分析,從而探討我國審計市場審計獨立性缺失的原因。
[關鍵詞] 股權結構 上市公司 獨立性
一、審計獨立性的涵義
在審計實務標準中,審計獨立性概念最早出現在1947年頒布的《審計暫行標準(The Tentative Statement of Auditing Standards)》中,獨立性的含義相當于完全誠實、公正無私、無偏見、客觀認識事實、不偏袒。顯然這是從超然獨立的角度對獨立性進行了抽象定義。1962年AICPA(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職業道德委員會主席的托馬斯.G.希金斯對獨立性的概念又進行了進一步的提升與概括,他認為:“注冊會計師必須擁有的獨立性,實際上有兩種,實質上的獨立性和形式上的獨立性”。 所謂形式上的獨立性,是指注冊會計師必須與被審查企業或個人沒有任何特殊的利益關系;所謂實質上的獨立性,又稱為精神獨立性,即認為獨立性是一種精神狀態、一種自信心,以及在判斷時不依賴和屈從于外界的壓力和影響。這對獨立性概念作了結構化分析,此后AICPA和SEC(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在獨立性的規定中又進一步對形式上有損于獨立性的因素進行明確規定。我國注冊會計師協會頒布的《中國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基本準則》也規定:“CPA執行鑒證業務時應保持實質上和形式上的獨立性,不得受到任何利害關系影響其客觀公正的立場。”因此,注冊會計師審計獨立性應該包括實質上的獨立性和形式上的獨立性。
二、股權結構與審計獨立性
從理論上講,股東是剩余經濟利益的索取者,任何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契約,以及契約的執行情況都會對股東的經濟利益產生影響。因此,股東有足夠的動力對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契約及其履行進行監督,其對審計獨立性的要求也最為迫切。然而現實中,公司股權結構對審計獨立性需求的影響存在著兩種效應:一方面,隨著股權集中度增加,信息不對稱增大,企業越有激勵通過聘請高獨立性的審計師來降低企業的代理成本,向其他利益相關者傳遞其信息披露透明的信號,從而提高企業的市場價值,即激勵效應;另一方面,隨著股權集中度的增加,企業掠奪與侵占中小股東的機會和能力增加,企業受到高獨立性審計師的披露制約成本越大,企業越沒有意愿來聘請高獨立性的審計師,即壕溝效應。在兩種效應的影響下,股東對審計獨立性需求并沒有理論上那樣迫切。
三、我國上市公司股權結構與審計獨立性服務的需求狀況分析
審計服務質量通常可以分為專業勝任能力和獨立性兩個相對獨立的內容。由于我國1991年起實施注冊會計師資格考試,1992年底、1993年初,財政部聯合證監會開始對從事上市公司審計業務設立門檻,專門核準從事證券相關業務的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并從1997年起進行證券及相關業務資格的注冊會計師考試。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進入我國上市公司審計市場的注冊會計師,其專業勝任能力至少符合最低要求,所以,影響審計質量的主要問題是審計獨立性問題。本文所說的對審計服務的需求主要是指對審計獨立性服務的需求。
下表是我國上市公司從1992年至2005年總體股份的歷年年末數量結構比,可以看出,我國上市公司總股份中,不可流通股本占絕大多數。而在這樣不能全流通的狀況下,各個股東對審計獨立性服務的需求是否構成有效需求,讓我們來逐一加以分析:
其一,我國上市公司股權集中程度相當高,國家股約占總股本的40%,占據著股權結構的半壁江山,擁有絕對優勢。而這樣一個以國有上市公司為主,以國家股為主的一個資本市場,其大股東,到底是誰,在法律上始終沒有確立,僅是被國有股的概念一帶而過。國家作為上市公司的大股東,作為所有者的權利被分解到不同的行政主體,法律上都歸中央一級所有,中央又沒有如此大的力量去管理在各級政府名下的國有股的具體經營與運轉,事實上在我國上市公司中國家股股東缺位的現象十分普遍。這種狀況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使其他股東操縱上市公司成為可能,并且通過侵犯小股東的利益從上市公司獲得資源,侵犯的方式無非就是通過操縱不正當的財務行為。因而在這樣國家股權實體名存而實不在、其他股東和管理當局操縱公司大局的情況下,國家股對審計獨立性服務的需求也就不能形成有效需求。
其二,境內法人股在我國上市公司股權結構中的比重相當高。法人股是“企業法人以其依法可支配的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以國家允許用于經營的資產向公司投資形成的股份,一般分為國有股法人股和社會法人股。在中國證監會現行的統計口徑中,只有國家股的統計數據,因為現實中對國有法人股的統計存在一定的難度,因而國有法人股被包含在了境內法人股當中。從上表可以看出,盡管從2001年始境內法人股的比重逐年下降,但在非流通股份中仍占有很大比重。根據公司法的規定,法人股股東可以派代表進入上市公司董事會和監事會,并對上市公司的重大決策有所影響,如對高級管理人員的聘任與解聘,可以在一定條件下召開臨時股東會議。因此法人股股東沒有必要通過上市公司對外發布的財務信息來了解上市公司的經營狀況,沒有必要選擇較高獨立性審計服務對其財務報表的可靠程度加以監督。
其三,外資股(境外法人股和境外個人股)在上市公司股權結構中較國家股和境內法人股的比重要小很多,但是對我國股市有一定影響力。境外法人股一般是由境外具有較強的經營管理能力和資金實力、較好的財務狀況和新穎的同行業或投資公司受讓國家股和法人股形成,一般不直接干涉上市公司的經營活動,上市公司的管理人員一般還是由原來的擔任或聘請外部職業經理人。這樣外資法人股股東就有監督上市公司經營狀況的動機,同時他們也有能力對上市公司進行監督。而境外個人股股東是在國家資本市場運作中逐步形成,具有較高的素質和較強的法律意識。如果他們的利益受到了非法的損害,他們會動用法律訴訟手段提出索賠,這一點從國外較多的關于審計失敗的訴訟案件可以看出。因此外資股存在著對審計獨立性服務的需求。
其四,境內個人股在我國上市公司股權結構中占據了約30%的比重。理論上這些將資金用來購買股票的社會公眾會更關注上市公司的經營狀況,根據注冊會計師對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出具的審計意見為依據來決定是否進行投資,因此為了最大限度地維護自身權益,他們應該是較高獨立性審計服務的真正的消費者。然而在二級市場上,社會公眾股股東投資的目的是通過股價的波動獲取短期利益,他們對能導致股價劇烈波動的內幕消息的關注遠遠大于對經過較高獨立性的審計服務得出的財務信息的關注。根據中國證券期貨統計年鑒統計,我國股票市場的換手率達到700%-1000%,是美國67%的15倍。極高的換手率說明了個人股股東大部分在做短線操作,甚至把股市當賭場,根本不需要上市公司的財務信息,更談不上對上市公司進行監督。即使那些有心想去監督上市公司的個人股東,由于持股比例很低,根本不能進入股東會、董事會參與公司的決策,原本的那點監督意愿也只能作為“搭便車”者寄希望于他人身上了。因此,個人股股東沒有對審計獨立性服務形成有效需求。
四、結論
經過上述分析,我國上市公司的各個股東對審計獨立性服務的有效需求不足。無論是上市公司的國家股、境內法人股,還是個人股對審計獨立性服務都沒有構成真正的有效需求;而只有外資股股東有動機對上市公司進行監督,從而需要較高獨立性的審計服務。但是僅僅依靠外部的要求很難讓注冊會計師審計服務健康快速的發展。審計市場上股東本應最具有動力需要審計獨立性服務,而實際上對審計獨立性服務需求嚴重不足,這將直接導致注冊會計師在提供服務時對于保持獨立性缺乏內在的經濟動力,我國注冊會計師審計缺乏獨立性的現狀也由此能得到合理解釋。
參考文獻:
[1]胡華夏程銀桂:《注冊會計師審計獨立性芻議:需求狀況和供方選擇分析》,審計月刊2007年第5期
[2]肖路李引花:《注冊會計師審計獨立性分析》,財會通訊·學術版2007年3期
[3]高薔:《優化中國上市公司獨立審計市場》,審計與經濟研究2003 年5 月
[4孫錚曹宇:《股權結構與審計需求》,審計研究2004年3期
[5]高鴻業:《西方經濟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4月第二版。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