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國“入世”后對高職高專人才培養的影響巨大而深刻。培養能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等第一線的外向型、整合型、實踐應用型,高等職業技術應用性人才,是現階段高職人才教育的重點。我們應從更新教育理念等方面著手,創建具有特色的高職高專人才培養模式。
[關鍵詞] 世界貿易組織 高職人才培養 教育理念 特色 創新
2001年底我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進入了全球經濟化的新世界和知識經濟的新時代,我國的經濟結構和市場運行機制也做出相應的重大調整。產業結構和市場結構的巨大變革導致社會對各類職業人才需求呈現上升趨勢,這些無不對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新的形勢下,高職高專院校首先應該轉變人才培養觀念,通過觀念的轉換實現教學模式的轉變,使高職高專教學進一步規范化和科學化,進一步突出高職高專的教育特色。筆者認為應重點抓好以下幾個方面問題:
一、更新教育理念,培養學生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
傳統的教育是一種知識傳承式教育,也就是“學生圍著老師轉”,教師處于主體地位,學生的需求往往被忽視,學生能力的提高和個性的發展被掩蓋在統一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下。學生逐漸變得無所求、無所望,甚至無所為。因為我國傳統的觀念崇尚經驗,反對創新;崇尚權威,反對懷疑;崇尚中庸,反對超常。這種觀念培養出來的學生,多數缺乏獨立自主的精神和創新意識。
創新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和實踐能力是職業學生綜合素質中極為重要的因素,因此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應成為一種教育理念,滲透于教學計劃、專業建設和實際教學中。例如,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采用“自我開發式”、“自我控制式”學習方法,使學生在沒有教師直接幫助下達到學習目標。再如,在課程設置中勇于打破傳統觀念,開設人無我有,人有我新的專業課程。
二、樹立注重綜合意識與綜合能力培養的新觀念
開放市場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重要承諾。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要求高職教育不再是傳統的“專才”化培養,而是培養能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等第一線的外向型、整合型、實踐應用型,高等職業技術應用性人才。這就要求學生必須具有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能夠分析和解決較為復雜的技術問題,具備較強的適應社會和企業的工作能力。
例如: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學生,除了要具有必備的經濟學、管理學基礎理論知識和國際經濟與貿易的專業知識,還應具備現代國際貿易實踐操作技能,熟練掌握外語聽說讀寫,熟悉計算機、網絡等現代化經營管理模式,精通國際貿易相關法規慣例。那么,在制定國際貿易專業的教學計劃時,應注意學科間的相互交叉與滲透,特別是有關外貿知識和外語的交流能力。
因此,高等職業教育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培養“專才”的同時,抓好“通才”的教育,增強高職高專學生專業適應性和就業競爭能力,以應對競爭帶來的挑戰。
三、創建有特色的高職高專人才培養模式
1.大力開展訂單式培養。積極結合本地支柱產業,設置訂單式特色專業,并配合特色專業調整教學計劃、教學實施、實習實訓直至學生就業等,充分發揮企業和用人單位的作用。
2.大力推行“雙證書”制度。主動與相關部門配合,大力推進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把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促進學生技能的培養,要依照國家職業分類標準及對學生就業有實際幫助的相關職業證書的要求,調整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把職業資格證書課程納入教學計劃之中,將證書課程考試大綱與專業教學大綱相銜接,改進人才培養方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強化學生技能訓練,使學生在獲得學歷證書的同時,順利獲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增強畢業生就業競爭能力。
3.努力培養和建設一支適應高職高專教學特點的師資隊伍。為實現高職人才培養目標,面向社會需求,更多更好地培養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不斷提高高職高專辦學聲譽,建立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又有較強實踐能力的雙師素質師資隊伍是實現目標的根本。但是針對目前高職高專的教師大部分是師范類院校的畢業生,有些教師長期從事師范類理論課的教學,實踐能力相對比較薄弱,我們要采取各種措施對他們進行必要的提高。例如,學校利用假期舉辦專業教師技能培訓班,選派有實際工作經驗的教師擔任培訓教學工作,以”傳---幫---帶”的形式達到共同提高。還可以積極從企事業單位和社會聘任有豐富經驗的企業家、工作人員來擔任兼職教師,擴大“雙師型”教師隊伍。
總之,“入世”對中國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對我國高職高專人才培養影響更是巨大而深刻。高職高專教育作為可持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樹立全球開放的觀念,審時度勢,加大改革力度,以加入WTO為契機,突破傳統的辦學模式,把職業教育和培訓融合在一起,對學生進行綜合職業能力培養,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