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銷售通常是與市場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市場有需求,產品才賣得出,需求大,就貨俏價高;需求少,就價跌滯銷。農產品的銷售也一樣,但是很多從事種植業、養殖業者在生產的過程中往往忽視市場,或者在與市場互動的過程中,感覺俏銷的時候少,滯銷的時候多。要做到與市場互動,關鍵是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洞悉需求動向
市場營銷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先生產產品,再設法在競爭的環境中擠占市場,大多數從事養殖業的朋友是這么做的;第二個層次是事先做好市場調研,迎合市場需求發展生產;第三個層次是引導消費去創造市場。這三個層次中,居于第一層次的產品可能滯銷,居于第二層次的可以暢銷,如果能夠進入第三層次,產品則會供不應求。
現在大多數養殖戶都還處于第一層次,所以經常會遇到銷售難題。只要跳出第一層次,銷售就會相對好一些,那么怎樣才能做到呢?
首先應明白自己要達到什么目的,了解自己的資源狀況、市場情況以及目前自己與市場需求之間的差距,做到知己知彼。其次必須深入細致地調查了解、分析思考,了解市場真正的需求,并把握這一需求的變化動向和需求變化的節拍,及時調整生產。只有這樣,才能做到貨暢其流。
二、善于因時而變
只有適銷對路的產品才能賺錢,所以生產要以市場需求為原則,進行適時調整。比如,以前黃鱔是越大越好銷,但現如今市民的喜好發生了變化,越來越熱衷于小規格黃鱔,250克以上的大黃鱔就較為難銷,400克以上的更是難銷。眼下黃鱔價格仍處在偏高位置,其中,俗稱筆桿鱔的小黃鱔價格創歷史新高,每公斤在40多元,劃成鱔絲后每公斤價格更高。
對此,水產市場分析員認為,這是市民的消費觀念在轉變。“鮮”、“嫩”已成為當前水產消費的主流,人們對大黃鱔和特大黃鱔不會像以前那么熱衷。所以,水產生產者應根據市場需求適當改變產品結構,讓自己養的水產品能有好的回報。
三、注重售后服務
常言道,有同行沒同利,同樣經營一種產品,經營有方的能使其成為熱銷品;反之,就可能成為滯銷品。這除了產品質量、價格等因素外,還有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售后服務問題。如果經營者對自己售出的產品能夠做到跟蹤產品質量、提供技術服務、解決疑難問題等,讓客戶能夠買到真正既放心又省心的產品,沒有后顧之憂,客戶就會樂意買你的產品。
產品一旦缺少了需要不斷提升的產品特色和產品質量,就失去了在提升過程中所擁有和吸引的固定客戶,那么,這樣的產品就必然會在無情的市場競爭中處于被動的地位,甚至被淘汰。產品質量和特色的提升,離不開建立在聽取客戶意見、為客戶排憂解難基礎上的售后服務。
四、關注期貨市場變化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民不僅僅是生產者,還應是經營者。比如,能否將所養的畜禽、生產的大豆等高價賣出,時機把握得好不好也是很關鍵的。
但是,如何準確判斷供求形勢、捕捉銷售良機,對農民而言還有相當大的難度,而利用期貨市場的發現價格功能,可以更好地把握這個機會。例如,當大豆期貨價格連續下跌而現貨價格還沒有明顯變化時,農民應將手中的大豆先行賣出,以避免因現貨價格下跌帶來的損失。當大豆期貨價格連續上漲時,農民應該將手中的大豆存留一段時間,待現貨價格上漲后再賣出。
因此,生產者要善于利用各種信息判斷市場形勢,以引導自己的生產和銷售,從而獲得更高的收益。(山東 游明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