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節織金,山林起伏,物產豐富,享有“溶洞王國”和“西南煤海”的美譽。然而,畢節織金又是中國西部典型的喀斯特貧困地區。1988年,時任貴州省省委書記的胡錦濤同志來到這里深入巡察,決定在畢節地區創建“開發扶貧、生態建設、人口控制”試驗區,并報國務院批準,使這里成為中國唯一在極度貧困區設立的改革試驗區。
從此,中國農村改革的春風喚醒了在云貴高原沉睡千年的歷史古城和萬里疆土。畢節人發揮了自強不息的精神,因地制宜,利用礦產優勢、旅游資源優勢、特色種植優勢,進行“造血式”扶貧。
竹蓀種植致富,是試驗區扶貧開發中的一個亮點。由于發展竹蓀產業,成千上萬的農民走上了致富之路。如今織金是中國著名的“竹蓀之鄉”。竹蓀被稱為“真菌皇后”,其中含19種氨基酸成分,常吃能提高人體免疫力。織金產的竹蓀肥厚脆嫩,氣味清香。全國每年大概生產300噸竹蓀,有240噸都出自于織金。
畢節織金作為改革試驗區的另一個突出的成就,就是生態建設搞得好。畢節織金處于崇山峻嶺之中,以前由于植被破壞嚴重,自然災害頻繁。經過20多年的努力,織金縣森林覆蓋率達到了48%,并連續10年獲得了“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和先進縣”的榮譽。現在,保護山林,退耕還林,退耕還草,坡改梯田,已經成為大家的共識和神圣責任。
生態建設還促進了旅游事業的發展。在畢節織金的青山秀水之間,隨處可見別有特色的農家樂和苗家村。在由蘆笙場、膳食園、景色長廊等構成的鄉村樂園里,游客們不但可以吃到別有風味的農家菜,還能通過多姿多彩的民族歌舞感受到當地濃郁的民族風情。在苗家村,只要有人邁進山莊的大門,苗家姑娘就會迎上來,唱起熱情的山歌,捧出裝滿米酒的牛角杯,讓來客品嘗生活的幸福與甜蜜。
如今的織金,已經一躍成為貴州省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到2007年底,畢節地區的經濟總量從原來全省的末位躍升至第三位,農民人均年收入從原來的184元提高到2458元。隨著廈蓉高速公路和黃織鐵路的建成,畢節織金將構成水上、公路、鐵路運輸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并將融入貴陽一小時經濟圈。在黨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經濟騰飛中的畢節織金將迎來更加燦爛輝煌的明天!(中央電視臺七套《鄉約》欄目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