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單田芳老師,做客《藝術人生》的時候,談到了自己的從藝經歷,其中有這么兩段,聽了,特別難人尋味。
一段是他“棄學從藝”的經歷。少年單田芳,出生在評書世家,到了父母這一代,仍然靠說評書賣藝艱難的生活。自幼,聰明活潑的他,閑暇之余總喜歡圍著父母學說評書段子,耳濡目染中,也得到了幾分真傳,很受同行長輩們的喜愛。
對于出身評書世家的他來說,學說評書,長大后靠說評書養家糊口,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赡赣H嘗遍了說書的艱辛,為了孩子的前途,說什么也不愿讓自己的孩子再走這條路,而是決定供他上大學,將來好改換門庭。母親對他說,就是再苦再累,我也要把你供出來。從6歲開始,他就開始踏上艱辛的求學路,從“私學堂”到“洋學堂”,勤奮學習,一路堅持,到了高中畢業的時候,令人欣慰的是,他同時收到了東北工學院和沈陽醫學院兩張大學入學通知書。正當他在為能上大學而高興不已的時候,不巧的是,恰在此時,他患上了嚴重的痔瘡,三次手術,幾個月過去了,早已過了入學時間,呆在家里的他,每時每刻無不在為不能上大學而惋惜和發愁。正在他苦惱之際,喜歡他的沈陽曲藝團評書演員李慶海老師,前來看望他,心疼又不無真誠地對他說:傻孩子,你考什么大學呢?按照你現在的文化水平,在我們這個行當里,有誰能和你比?為什么不把老祖宗留下的這些寶貝整理一下,繼承過來呢?
聽了李老師的話,結合現實考慮,他豁然開朗,于是決定棄學從藝。后來,他就拜李慶海老師為師,學習評書藝術。因為自幼受家族說書的影響,耳濡目染,再加上自己勤奮好學,有扎實的說書基礎和較高的文化水平,一入行,他便如魚得水,很快成了遠近聞名的評書新秀。
而另一段,是文革十年,他如何度過自己人生最艱難的生活的一段經歷。當他的說書事業剛剛有了起色,開始得到別人肯定的時候,文革開始了。1970年2月2日,他們全家突然被下放到農村進行“再教育”。命運的突然轉變,讓他一下子懵了。一開始,他迷惘過,望著農村一望無際的地壟,過著陌生的農村生活,遠離熱愛的說書舞臺,他對未來生活一下子失去了信心。后來,他想到了自己說書時常說的一句話——“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漸漸想明白了——我會在農村呆一輩子?不會??傆幸惶欤虑闀涫龅?。他堅信,總有一天,他會重返舞臺。但究竟是什么時候,他真的不知道。
想通了,他就開始樂觀起來。每天下地,他不再為單調的勞動生活而煩悶了,而是一邊勞動,一邊背評書段子,不知不覺,一天的勞作就結束了。漸漸地,他把所有的心思,全部放在了說書上。從《隋唐演義》開始背起,所會的他全部背,一部一部的背,一遍又一遍的背,一邊背還一邊琢磨怎么修改……有些書,究竟背了多少遍,連他自己都不清楚。原來評書中不熟悉的地方,后來被他背得滾瓜爛熟。原來評書中不精彩的地方,經他幾次修改,再經他口說出來,一下子變得別有一番韻味。從說評書中,他再次找到了生活的樂趣。直到后來,就是生活最艱難的時候,他偷偷做著小買賣維持生活,也從沒有放棄說書。就這樣,每天從不間斷的練說,一晃十年過去了。
文革結束后,他重返舞臺。當他再次登上評書舞臺的時候,距離上一次在舞臺上說書,已經過去十余年了??墒?,他一登臺就大放異彩,所說的評書極受歡迎。許多說評書的同行,聽了他的評書,極為震驚與不解——過了這么多年,這些東西我們早都忘個差不多了,你的腦子怎么這么好使,不但沒有忘記,還說得這么好?
他聽了,笑著說,這十年,我一天都沒有閑著,每天都在練呀!
就這樣,他迎來了自己藝術人生的第二個春天。一路堅持,到了九十年代,單田芳的評書,早已家喻戶曉,全國有400多個電臺在同時播放,固定聽眾達數億人,錄制好的評書達一百余部,錄制過的節目不下3000個小時,如果一個人每天聽2小時,連續聽,可以聽好幾年。為了把評書藝術發揚光大,他還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出版了40多部評書專著。他在評書事業中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他成為當代最受聽眾喜愛最有成就的評書藝術家。
后來,有人問他成功的秘訣。他總結自己的成功經驗,說了這樣兩點:一是,正因為在他人生的關頭,他明智地放棄了上大學,放棄了當工程師和醫生的夢想,選擇了最適合自己發展的職業——評書,他的人生才變得絢麗多姿,在一行當里,他如魚得水,事業一帆風順;還有一點就是,自從認定了這一行后,不管生活如何艱難,他從來沒有動過放棄的念頭——一個人想成功,一定要有個信念,自己心中的那個信念一定不能動搖。
選自《思維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