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桑麻是一件比創造更令人癡迷的事。我也這樣認為。閱讀在某種時候構成了我的另一種呼吸,從大量文字當中,呼吸到的絕不僅僅是文字行于紙上的那種味道,而是一種靈魂的氣息和精神上的鹽。他的文字當中有一種靈魂自我放逐和回收的一種時間滄桑感和精神的煙火氣息,也是他散文寫作的一個大的特色和優長。
很長時間以來,對散文,我一直在搖擺不定,在新散文風起云涌之間,作為散文寫作者,如何在這個浪潮當中擺正或者找到自己的位置,這是一個于寫作者尤為現實的問題。就散文的傳統而言,桑麻的寫作一直在堅守,甚至恪守這一種寫作道路,以優秀敏感的筆觸深入生活,在生活和周遭的物象中找到最為合適的書寫對象,并從中說出人性和生活的遭遇與秘密。這是桑麻散文為什么能夠吸引人閱讀下去,并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一種藝術和人文高度的重要方面。
另外,桑麻先生的大部分散文作品介于有意識和無意識之間,處心積慮的題材調整和謀篇布局,隨手拈來的生活片斷和情感、世事、和哲理妙語,都是有情有趣,健康活潑的,人讓人會然一笑,或者低頭沉思。我也覺得,這應當就是文學作品所要具備的基本功能——但這種功能是與教化想區別的,重點在于:不是作家讓你去由此及彼,而是文字引領和事件背后的散發。
在閱讀當中,我還注意到:桑麻的筆觸是開闊的,具備了現代意識的。他對世事的準確指認和對世像的穿透,都是力透紙背的。或許,現代人已經十分深刻地意識到:個人生存之于大自然環境的血肉聯系。但在作家筆下,這種憂慮和不安顯得更為優雅和細致,入木三分。
桑麻先生的行游文字富有神韻,是十分誠實的那種,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但能在這個誠實之中,變幻出自己的個性來。每一處的風景都是個人的,再多的游客也只是一個人的。所思所觀,走下行下,無不和作家的情致和心情相互關聯。
對照桑麻先生的散文作品,我也想到了新散文寫作。遺憾的是,后者至今沒有一個堅固的理論架構。桑麻的散文寫作我覺得是對傳統的一種堅守,一來堅守傳統散文的美德,即個人性靈與人文傳統的充分融合;二來有意地加入了現代意識。這方面,我們的很多散文作家是有所缺失的,只是講究散文中的詩意(散文是詩性的,決不僅僅是詩意的),講究空靈和迂回,情趣和象征,而忽略了我們這個時代之于散文中的反映和體現。桑麻先生的散文恰恰或者有意識地向著方面靠攏,并有所實踐,我覺得是非常可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