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10月28日,威盛電子攜手微軟在深圳宣布成立“開放式超移動產業策略聯盟”(GMB)。威盛電子全球行銷副總裁白瑞志表示,聯盟成立的目的,就是整合超便攜筆記本(Netbook)供應鏈,為下游廠家迅速進入移動產業提供更快捷的渠道。
深圳某筆記本電腦廠家高層指出,威盛此舉其實是對手機芯片巨頭聯發科技(MTK)運作“山寨手機”模式的拷貝,希望借助大陸眾多廠家勢力來挑戰傳統巨頭英特爾和AMD。
盡管“山寨”的手機給消費者準備了眼花繚亂的功能,而且價格又驚人的低廉,但“山寨”這個詞兒畢竟不那么好聽。但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現在,隨著越來越多的資深IT廠商直接或間接地涉足“山寨”模式,那些曾經堅挺無比的品牌,也被迫走下了神壇。對消費者的錢袋來說,這是好事,尤其是在這個風雨飄搖的經濟寒冬,最好不花錢或者花更少的錢辦更多的事兒,是安全過冬的重要守則。
不過,便宜的好貨亙古難求。“山寨”模式的諸多弊端也是非常顯而易見的。
那么,面對越來越盛的“山寨”化趨勢,我們應該作何評斷?“山寨”究竟是一種滿足需求的創新的產物,還是一種殺雞取卵的短期行為?“山寨”產品會慢慢走出“山寨”,走向大雅之堂,還是會被產業歷史的車輪碾得粉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