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謂“山寨”,其實并不是什么新鮮事物。現在,老“山寨”們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壓力,這個壓力來自于小“山寨”們的快速擴張。當傳統勢力遭遇新生勢力的挑戰,不免會有所一戰。最近吵得沸沸揚揚的“山寨”現象,正說明了這個問題。
就是何為“山寨”?說起來,“山寨”一詞源于廣東話,而現在則是指一種由民間IT力量發起的產業現象,其特點主要表現為外觀和性能的高仿造性、研發和制造的快速化和價格的平民化。“山寨”產品通常通過小作坊起步,然后盡力模仿成名品牌,產品類別涉及手機、數碼產品、游戲機等不同領域。“山寨”產品的另一個特性是善打擦邊球,經常行走在行業政策的邊緣,從而引起廣泛的爭議。
筆者認為“山寨”現象正是中國企業成長的縮影。中國的哪個民營企業不是從“山寨”走進“高樓”的?正像國內一家知名企業的老總在做客央視的時候談到的那樣——“中國人大多數都是農民或農民的后代”。所以說,“山寨”現象是中國企業在發展過程的初級階段普遍存在的問題,而那些過來人不能因為自己脫了農民的衣服,就開口指責農民的不是。
下面,我們看看如今的大公司當年過著怎樣的“山寨”生活吧……
華為的“山寨”歲月
1979年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中國開始大力發展科技、發展經濟。在參加此次全會的解放軍代表團里,有一個年輕的軍隊科技者坐在會場的后排,正在為自己因為出身問題不能入黨以及如何為父親平反而焦慮。后來,這個年輕人拿著2萬元的創業資金來到了深圳,創辦了一個小企業。這個企業就是后來赫赫有名的華為,而這個年輕人就是任正非。
華為創業初期也就20多人,沒有技術也沒有市場,靠的就是效仿成熟產品,通過低廉的價格來迅速占領市場的“山寨”模式。包括像思科這樣的大型公司,都覺得華為是在仿效他們的產品,也有各種官司不斷地打壓華為。不過,華為頂住了各種壓力,不斷改進產品,通過價格優勢與業內的先行者進行競爭,逐漸成長為一個巨人。
不可否認,當初的“山寨”華為必定得到了國內政策的扶持。不過,如果華為沒有頑強的生存力、良好的產業運做和敏銳的市場意識,恐怕也不會脫離“山寨”的范疇。
像華為這樣的IT企業,中國還有很多,通過模仿、OEM貼牌等模式開始初期的積累。當企業有了資金、有了元氣之后,自然會尋求新的突破,不斷提高研發創新的力度,開始進行品牌規劃,從而逐漸轉變為“正規軍”。
吉利的“山寨”式創業
記得吉利汽車董事長李書福曾經說過“吉利美日”的背景:這款吉利汽車的早期產品,其實就是模仿當時的夏利汽車的產品。
吉利的工程人員買來當時的夏利汽車后,將其按零部件分拆,并逐一進行研究,遇到問題,就從這輛買來的夏利身上尋找答案。吉利汽車的成功,靠的也是模仿成熟的產品,通過低廉、平民化的價格,迅速打開了自己的市場。如今的吉利汽車產品風格多樣,汽車技術不斷升級。走出“山寨”之后的吉利,終于開始自己包括車標在內的一系列的品牌運營。
綜觀中國民營企業的50年,模仿制造、低廉價格,甚至利用政策的空隙,都是他們的特性。這些特性不也正是時下的“山寨”企業的特性嗎?
我想不能就因為老“山寨”的脫貧就故意設置行業的門檻,提高門檻是為了行業的健康發展,而不是打壓新“山寨”的成長。“山寨”文化自有其成功的一面——野草般的適應能力,面對市場的敏銳的“狼性”,迅速普及的低廉價格,這些都是成功企業應該具備的能力。
今天當老“山寨”遇到了小“山寨”,我們希望看到的是市場的競爭,看到優勝劣汰,而不是以大欺下,利用自己的政府影響力,來扼殺中國未來的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