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們寫作文時,有時選的材料比較簡單,寫起來沒有幾句話,字數達不到年段要求,內容也單調無味。例如,有一篇《八月十五看月亮》是這樣的:
八月十五的月亮可真圓啊,圓得就像是一面篩子;八月十五的月亮可真亮啊,亮得就像鍍了一層銀;又像是一面大圓鏡子掛在高高的天空上,我們還能看清圓月里面的高山和大樹的影子呢。真是漂亮極了!
我問這個同學為什么只寫這么幾句話,他說:“八月十五的月亮也只是這個樣子,我連月亮上的影子都寫了,再接著寫就是重復的話了。”是的,如果只停留在月亮的樣子上,它就是這么簡單,再也無話可說了。但另一個同學的《八月十五看月亮》,除了寫月亮的圓和亮外,還從以下三個方面給月亮“補充了營養”:
一、氣氛“營養”。例如:
吃過晚飯,月亮還沒有升起來,我們就在四樓的涼臺上,擺了一張小圓桌子和幾把椅子。全家人都圍坐在小圓桌子旁,一邊吃著月餅、糖果,一邊瞪著東方山頭后面越來越亮的天空,期待著月亮的升起……
二、傳說“營養”。例如:
那大而圓的月亮上,還能看清那凹凸不平形狀的“影子”,使我想起種種傳說:有人說,那是月亮上沒長草木的“高山”和干枯了的“大海”;有人說,那是吳剛正揮著斧頭砍桂花樹呢;還有人說,那就是當年的嫦娥奔月圖……真是說什么像什么啊。月亮美麗極了……
三、想象“營養”。例如:
望著那圓而大的月亮,回味著那美麗的傳說,我真想飛到月亮上去看個究竟!但這在此刻是不可能的事。現在只有刻苦學習,掌握科學知識,將來研制出火箭飛船,飛往月球,去探索月球的奧秘,或許能同吳剛、嫦娥握手哩!我決心要實現這個理想!
當然,給簡單的事物“增加營養”的方法很多,這里講的只是其中一個例子。而習作的“營養成分”也遠不止這么多。同學們要根據不同的事物和習作要求,加上各種各樣的“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