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冬要保暖,保暖有重點。那么,重點在哪兒?背和腳。
老人對環境的適應性較差,尤其是有心腦血管疾病、風濕性關節炎、骨關節炎、支氣管炎、哮喘、過敏性鼻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慢性病的老年人更易受到寒冷的侵襲,因而保暖工作對他們來說就顯得特別重要。
魏晉時期,著名醫學家、養生家葛洪在《抱樸子》中曾提出“背宜常暖”的主張。中醫認為,背部是人體的陽中之陽,分布有多個以臟腑命名的腧穴,如心腧、肝腧、脾腧、肺腧等。當背部這些重要穴位受到寒冷等外邪刺激時,所引發的疾病往往都是比較嚴重的,對老人的打擊有時候甚至可能是致命的。
所以老年人在冬天要非常重視背部的保暖。最好在一般的棉襖之外,再加個緊身棉、皮背心以保護背部不受寒。此外,在睡前先用電熱毯暖好被窩或用暖水袋給背部取暖,平時多給背部按摩、擦背、揉背或捶背;不要靠冷墻或背部當風而立太長時間;如常坐木椅,背后最好放個棉墊。一旦感到背涼、背痛,應及時看醫生。
除了暖背,腳部作為“人體的第二心臟”也不能忽視。腳上分布著很多與各臟腑器官有密切關系的穴位和反應區,刺激這些地方,有助于身體健康;反之,因寒冷刺激了這些部位,就可能引起身體諸多不良反應。我國民間素有“百病從寒起,寒從腳下生”的說法,就是因為人的雙腳遠離心臟,供血相對較少,同時,腳的皮下脂肪又薄,保溫性能較差,所以,腳的溫度相對較低,寒冷也最容易先從腳部侵入人體,損傷人體陽氣而致病。
研究發現,人的雙腳表面溫度維持在28~30℃時,感覺最舒適。所以,老人應該采取綜合措施以保暖,如穿保暖性能較好又很柔軟的厚襪、有絨里的棉鞋;腳易出汗者,鞋內還應放上吸濕性能較好的鞋墊。冬天晚上睡覺前要堅持洗熱水腳,順便按摩腳心,以改善腳部血液循環;臨睡前可在腳下再放一個暖水袋,這樣既可避免腳受涼,預防感冒,又可減輕被窩的“冷刺激”,盡快入睡。當然,注意鍛煉身體,用體熱來確保腳的溫度,使腳部溫度維持在最佳狀態就更好了。
(作者為湖南中醫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