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是人們為獲取主要生活來源而從事的社會性工作類別;職業也是由于社會分工而形成的具有特定性的專業和專門職責。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化,而職業的更替,又折射出社會發展的特點和趨勢。展開改革開放三十年職業變遷的畫卷,你會發現,在不知不覺中,大家原來熟悉的一些職業在消失、萎縮,而與此同時,又有大量的新職業出現。
70年代
紅火職業:工人、軍人、教師、科學家、醫生、作家較受人尊敬
那時候,最流行的一句話叫“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所以磨刀、修腳、售貨、鋦鍋等各種傳統職業都有人從事。對年輕人而言,接父母的班或者根據政策回城就業就是理想,后期考大學成了很多人改變命運、從政、當教師和科研人員的最大希望和唯一出路。那時候,人們對職業并不太挑剔,看得見的、付勞有酬就可以。所以當時工人的社會地位高、待遇穩定,當然也是人們傾心的職業之一;軍人因其特殊的身份更是許多年輕人通過各種關系追逐的職業;同時知識職業被人們慢慢認識,教師、科學家、醫生、作家享有良好的職業聲譽。
80年代
紅火職業:科技人員、管理人員、軍人、教師職業是令人羨慕的職業
改革開放帶來了人們觀念和現實選擇的巨大變化,科技人員的地位明顯提高,但社會并不明晰職業的劃分,對職業的傾向性也不明顯,人們對職業的選擇還不是特別有計劃和意識,所以,人們心目中好的職業是和職業的影響力、熟知程度和實惠聯系在一起的。當時新舊職業的更替不是太快,一些傳統職業仍然在人們的生活中發揮著作用。
90年代
紅火職業:企業的管理人員、科學家、工程師、國家公務人員、教師、醫生地位和社會聲譽較高
國家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代,國外的先進理念大量引入,發展經濟、提升管理水平成為人們的關注點,因此,在1996年的相關調查中,得分最高的是企業管理人員。同時,隨著科技、電訊業的發展,新的職業涌現,舊的職業被淘汰,社會進入職業更替較快的時代。
概括而言,30年職業變遷有五大特點:
特點1:新職業噴涌。社會變遷使人們的需求層面得到了提升,這些提升了的需求使更為細化的專業服務應運而生,加速了社會分工的細化,從而催生一個又一個新職業。根據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1999年公布的《職業分類大典》,我國共有8個大類1848個職業,2004年以來正式發布11批共114個新職業,這些新職業主要集中在第三產業。
特點2:職業選擇多元。職業多了,求職者和用人者的選擇也更為靈活,一個人一輩子可能要從事多種職業,也可以一業為主多有兼職,自由職業、自主創業也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選擇。
特點3:知識職業受到尊重。2001年我國公眾科學素養調查數據顯示,科學家在我國公眾心目中的職業聲望最高,這反映出人們在評價職業聲望時,首先考慮的是高知識、高技術、高教育的因素,在這點上,幾乎各個階層被調查者的看法都是一致的。
特點4:好職業標準反映時代特色。上個世紀,人們普遍認為,好職業就是有個鐵飯碗,工作穩定、福利有保障。進入21世紀,有人提出好職業的五大標準:報酬、美譽度、可持續性、權力和影響力、技術含量。這五大標準非常全面,很有時代特色。
特點5:熱門職業常轉換。職業與經濟、社會的發展水平密切相關。因此,熱門職業也不斷變化。從80年代的工人、軍人、教師最吃香,到90年代和21世紀的企業管理者、科學家、公務員受追捧,人們評價熱門職業既注重其社會地位、薪酬待遇,也注重職業發展機會和對社會的貢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