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好做的工作就是當老板,因為他是唯一除乞丐之外不受學歷、專業、年齡、相貌等條件限制的職業。如果你連老板都做不了,那么,你還能做什么?”日前,重慶沙坪壩區就業服務管理局國家高級職業指導師、共青團重慶市委青年創業導師、西南大學心理學院客座教授林浩運用大量經典的案例,為350多名青年傳授了白手起家創業當老板的技巧和方法。
世界級富豪大都發跡于卑微
“翻開世界商業史,一個讓我們意外的發現是:5位不同時代、不同國籍、不同文化背景的最有代表性的企業家,美國的洛克菲勒和卡耐基、日本的松下幸之助、我國臺灣的王永慶及香港的李嘉城,都是典型的‘草根苦出身’”。林浩說,洛克菲勒16歲開始在雜貨店當職員,每星期能賺到5美元。卡耐基13歲開始打工,第一份工作是進棉紡廠做童工,周薪只有一美元兩角。松下幸之助1917年用100日元開始他的創業史,當時連他在內總共有5個人,其中一個是他的妻子,而他們5個創始人中沒有一個受過相當于高中水平的教育。臺塑集團董事長王永慶從小放鴨拾柴,米店學徒出身,小學畢業就進入社會,李嘉城13歲進鐘表店當學徒。
林浩通過對大量詳實的資料進行分析后認為,這5位世界級富豪具有以下共性:出身卑微,受教育極少,在十五六歲左右開始創業,并非智商極高的天才。
“工作難找者其實是最容易成為百萬富翁和億萬富翁的!”林浩的話音剛落,會場內立即響起雷鳴般的掌聲。
人有所短必有所長
“上帝為你關上一扇門,就必然為你打開一扇窗。”林浩說,很多身價過億的民營企業家,當初恰恰是因為求職處處碰壁,為了維持生計,不得不選擇做小買賣養家糊口。與那些衣食無憂、有學歷、有專長的人比起來,他們反倒少了一些“書本理論”和“游戲規則”的束縛,結果很快在商海中練就了一身搏擊風浪的本領。林浩認為,“一無所長”對于創業者來說恰恰是最大的優勢,歷史上像創業成功的劉邦、劉備、宋江等大抵都屬于“無用”之人,他們正是因為看到自身能力上的缺陷,因此不得不盡人之智,千方百計吸引人才為自己服務。
重慶人大都具有商業天賦
當有人談到“重慶人太懶、缺乏創業精神,所以重慶的許多商機都被外地人搶走了”時,林浩斷然予以否定,“115年前重慶開埠,代表了近現代西方工業和商業文明植入重慶。抗戰時期,全國商人匯聚,重慶的商業曾經領先于全國。重慶人做事,歷來注重厚積薄發,因此重慶也涌現出了很多像尹明善、左宗申、孫甚林這樣大器晚成的知名企業家。應該說,重慶人創業的綜合素質是很高的,既有北方人的豪爽,又有南方人的細膩,兼具江浙人的精明,尤其是吃苦耐勞的精神,可與猶太人相媲美”。
創業的機會不能等待論證
“機會往往在絕望中誕生,在半信半疑中成長,在充滿希望中破滅”。林浩認為,在創業之前就把事業發展的規劃全想明白,經過反復論證是不現實的,如果全想明白了,可能機會已被別人搶走了。創業時的環境往往不被大多數人看好,這給少數看好這些業務的人以機會。這時用常規的方法去論證,往往會得出結論說這個業務將會失敗。林浩在講座中反復強調,“在一定事態下,有把握要行動,沒把握也要行動,直覺的冒險勝過邏輯的遲疑” 。
創業成功貴在堅持不懈
“在創業的道路上,你沒有耐心去等待成功的到來,你只好用一生的耐心去面對失敗。”林浩在詳細解說了創業需具備“點燃創業激情、復制富人觀念、摸清商業規律、找準可行項目、挑好營業場地、選對發展模式”六大法則外,還特別強調,創業需要“一條道走到黑”的“許三多精神”。林浩認為,創業初始階段不管有多么艱難,只要咬牙挺過去,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來自九龍坡區的劉永健聽完講座后連稱收獲很大,他說,聽完創業講座,不但找到了自己一直想創業又不敢創業的真正原因,同時也增強了下一步創業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