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天呈先生是中國20世紀70年代以后具有重要影響的油畫藝術家之一。他的藝術道路和創作歷程,在世紀下半葉以及新世紀中國油畫藝術的演進中,具有獨特的審美意蘊和文化品質。
劉先生1936年出生于河北完縣(今順平縣)一書香寒門,祖輩、父輩均擅長書畫。先生一脈相承,終身與藝術結緣。1953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后被派往中央美院華東分院(后更名為浙江美術學院,現為中國美術學院)學習。1958年,以優異成績畢業于原浙江美術學院五年制油畫系。畢業后報名支邊,先后任教于內蒙古師范大學美術系、天津美術學院油畫系和解放軍藝術學院美術系。在50多年的藝術生涯中,他順逆沉浮、勤奮不輟,由肖像畫而歷史畫、由歷史畫而風俗畫、由靜物而風景,無所不能,無所不精。1969年~1970年創作的巨幅歷史畫《黃巾起義》與1970年~1972年創作的《臺灣省林爽文起義》均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陳列;1976年創作的巨幅軍事題材作品《激戰天津》被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收藏。這些作品是同時期中國油畫創作中的重要之作。它們的產生,奠定了畫家在中國美術界的堅實地位。
歲月悠遠,藝道無終。縱觀劉天呈先生跨越半個世紀的漫長藝術行跡,他始終堅持一條現實主義的創作之路,精研中西繪畫傳統,面向大自然,從生活到藝術,從“造化”到“心源”,不斷琢磨、反復錘煉。新世紀以來,藝術家大膽變革、棄舊圖新,在意象油畫風景的探索中注入抽象因素,取得了可喜的成就,逐步顯現出他的開拓性膽識,其作品滲透出一種具有強烈現代氣息的東方意象之美。
劉先生是一位十分推崇寫生的藝術家,同時也是一位身體力行者。數十年來,他把崇尚寫生、師法自然當做自己藝術生命最重要的功課之一。先生在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主要畫肖像,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主要畫歷史畫、軍事題材作品,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又畫風俗畫,其間并未中斷肖像畫創作。90年代以后,又畫了不少的靜物和大量的風景畫。在幾十年的藝術實踐中,他堅守寫生之道,從不動搖。他認為,寫生是一種發現、一種創造,是一種藝術認識與表現的過程,也是一種選擇與概括的過程,而概括和選擇是衡量作品品質的重要標志之一。所以,寫生也能直接畫出好的作品來。



劉先生關于色彩的見解有很多精彩至極的語錄,如散珠翠玉般見于各種專著及文本中。這些思想精髓,是先生在長期的色彩實踐中苦苦探尋得來的;而他的這些思想和見解,都可以在他的大量作品中得到印證。l96l年創作的《秋天》(采蘑菇)是一幅具有廣泛影響的代表作。畫面的色彩主調是橙黃色,顯得金光閃閃,這是濃秋的旋律;而采蘑菇的蒙族姑娘的紅色頭巾在金色的秋林中更顯得燦爛,猶如華美樂曲的高潮;畫面中呈補色關系的紫灰服裝、綠色腰帶以及藍色野花等,就像樂曲豐富而協調的和聲,組成了整個色彩畫面激動人心的交響樂章。這是色彩華美而厚重、豐富而單純的成功范例。作于1981年的《藏族民兵》肖像,用色更為單純,暖灰色調在整個畫面彌漫開來,具有古典油畫藝術的意味。然而,畫作卻剔除了古典油畫藝術中矯飾和程式化因素,使作品形象親切感人,色彩語言呈現出樸實、厚重的特點,不失為一幅優秀之作,與這一時期的不少作品一樣,體現質樸之美。
《戴絨頭巾的喀什格爾婦女》另有意趣,更為精彩。整個畫面在深褐色的暖調中一氣呵成,顯得非常輕松。絨頭巾畫得很薄,用色也很透明且極具繪畫感。臉部的膚色色彩對比非常之微妙,沒有對素描色度的深刻理解是絕對做不到的。這幅作品極具大家風范。《苗族女演員》是畫家2003年創作的義一代表性作品。在造型上,人物靈秀、端莊、內斂;在色彩語言上,蓬帕杜紫、古斯塔夫灰以及少量的龐貝紅相互交融,如柔美舒緩的樂曲。一般說來,珠寶及金銀飾品是華美的,具有奪目的光彩, 處理不當,極易艷俗。在此作品中,畫家把這些要素控制在微妙的色彩層次里,單純而富有變化,我們卻一樣感覺到它的品質與光輝。畫面中性的灰調子,保持著高度的清朗與透明,這是先生嘗試“虛靜而又光亮的空間表現”的成功范例。可以說,這也是先生油畫色彩“感覺王國”的浪漫、優雅之美。
劉先生的風景畫的變革有過彷徨,有過痛苦。他研究青銅的獰厲之美,研究敦煌藝術,臨習青綠山水,研究徐渭、八大、石濤及李可染的藝術,他在文章中寫道:“青銅器所表現的古老、最深刻和最真的是中國文化,從北魏、北齊,追至遠古的雕塑、繪畫,都不守自然本身形態,而重在精神的表達。中國畫中棄形取意、得意而忘形的藝術思想,一直影響著中國傳統造型藝術。中國的山水畫,在美學意上高于西方的風景畫。”



劉先生對藝術表情的探求,是現代人本思想的體現,也是畫家油畫藝術深層文化內涵的核心。他早年所繪的歷史畫、肖像及風俗畫姑且不論,后期涉及的靜物、風景畫創作,其作品大多數沒有直接描繪人。然而,他對人的關懷、對創作主體的內視和省察,直接地折射于全部的意象創造之中。他畫靜物,從設計到表現,如同創造一個新的生命,傾注了畫家贊頌生命、熱愛生命的熱情。他認為,表現靜物是審美認識和人文體現的過程。靜物作品是既能把生活理想化,又能把理想生活化的載體。優秀的靜物畫,能啟迪人的心智、凈化人的心靈。近年創作的一系列意象風景作品,與中國寫意水墨有異曲同工之妙。所謂“意象”,是主體、客體相結合的情景交融,是畫家近年藝術表情的靈魂之所在。
劉天呈先生學養深厚,文化底蘊豐實。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教學和創作實踐中,他既是一位注重油畫藝術特質的藝術家、美術理論家和教育家,又是一位具有獨立人格精神品質的知識分子。他長期走寂寞之道,埋頭事業。做學問,既能入乎其內,又能出乎其外。不浮光掠影,不淺嘗輒止,不固守一隅,不自滿自足。這種膽識、氣魄,這種治學功夫和學術探真的精神難能可貴,故藝術道路上取得現在的成就,絕非偶然。他的治學治藝之路,對于藝術家、史論專家都具有啟發性。首先,他重視中外優秀傳統藝術作為治學治藝的底蘊和核心;其次,他重視為人治藝的心態,“平淡中和、儉樸從容、不以利祿動”;其三,學問之事必不可無系統。這就是立一主系、輔以分支、互補互融、交叉惠澤。
如今,畫家依然精力充沛,繼續在繪畫藝術的道路上默默前行,他對油畫藝術語言的探尋以及心力的投入非同尋常。我們有理由相信,劉天呈先生的藝術,將會成為一部精神史,從而影響世人,啟迪來者
(責編 畢思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