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戰后,美國成為世界的經濟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美國藝術評論家柏林伯格所推崇的“藝術應該回到藝術本身”的觀點直接導致了形式主義的泛濫,舉世矚目的抽象表現主義繪畫成為世界先鋒藝術中的顯貴,而隨之產生的波普藝術又使得當時的美國藝術充滿浮華之氣。此時,產生于紐約街頭的涂鴉藝術,以一種激進的反政府的姿態適時出現,并迅速波及歐洲,為當時的世界藝術注入了新鮮血液。
涂鴉藝術和嘻哈音樂一樣都起源于紐約最窮的街區布朗克斯。自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這里就被黑人和來自中北美洲的拉丁裔居民所占領。 多年的貧窮生活使得黑人青少年極度崇拜金錢,很多人做起了販毒、拉皮條等違法的行當,一些年輕人為了尋找一種歸屬感而加入到各種幫派中。那段時間整個布朗克斯到處可見涂寫得歪歪扭扭的幫派符號,混雜著“廁所文學”似的猥褻圖案。而幾個有繪畫天賦的人開始自己設計新標簽,使這些幫派符號變得好看起來。再后來,一批富有造反精神的非幫派畫家終于意識到,墻是世界上最便宜、最實用的畫布,他們開始行動了。從此,一種新的藝術形式——“涂鴉”誕生了。

真正意義上的涂鴉藝術家大多數都和幫派無關,他們都是來自底層的窮人,噴漆罐和顏料都是從商店里偷來的。他們有才華,許多繪畫方面的新鮮筆法(尤其是美術字體)由此出現。更重要的是,他們表現欲極強,雖然沒有報酬,但他們心甘情愿地常年出沒在紐約的黑夜里,為的只是讓行人看一眼自己的作品。為了和幫派的“貼標簽者”,以及頭腦簡單的涂鴉者劃清界限,他們把自己叫做 ”作家”,而不是 ”畫家”。
上個世紀70年代早期,雄心勃勃的涂鴉藝術家們開始占領地鐵車廂。他們瘋狂地在公共場所,特別是地鐵站的廣告牌和地鐵車廂外部添加裝飾和繪畫。他們手持裝滿顏料的噴槍同警察捉迷藏。為了防止他們亂涂亂畫,紐約交通部門甚至把所有停放的地鐵車廂通上高壓電,結果釀成了一幕慘劇,一個涂鴉少年在地鐵站涂鴉時被電擊致死。這一事件引起一場持久的爭論。維護者們認為涂鴉繪畫是紐約展現給人們的一種新的、激動人心的表現形式,它是一個時代的精神狀態和心理體驗的展現。這場爭辯以交通部門偃旗息鼓而告終。最后人們認同了這樣一個觀念:出于藝術的目的而輕微觸犯法律是可以被容忍的。涂鴉藝術也因此為藝術界和公眾所注意。
1973年,涂鴉藝術第一次得以展出,作品是從地鐵站上的涂鴉轉到畫布上的作品。到70年代后期,涂鴉繪畫成為紐約下東城美術館里的常客,越來越多的涂鴉藝術家集結地快速建立起來,有些畫廊開始專門展示涂鴉藝術家的作品,并且在商業上取得成功。涂鴉藝術從“地下”轉向“地上”。到20世紀80年代前半期,涂鴉繪畫盡管只是曇花一現,但已成為紐約畫派最流行的一種繪畫風格。
大部分涂鴉藝術家在藝術史上默默無名,這同涂鴉藝術的地下隱蔽性、創作的隨意性、創作人員的分散和人數眾多有關。只有少數幾個涂鴉藝術家形成了自己獨特而固定的風格,并得到藝術界的承認。其中最為有名的是吉恩·米歇爾·巴斯奎特、凱特·哈林和肯尼·沙夫。


吉恩·米歇爾·巴斯奎特(Jean-Michel Basquiat,1960年~1988年)是個天才而敏感的藝術家,可惜英年早逝,28歲那年死于吸毒過量。與他的涂鴉伙伴不同,他并不是貧民窟孩子,他的家庭基本上接近中產階級水平。巴斯奎特非常聰明好學,但充滿叛逆精神。他很早就為涂鴉藝術那份狂熱所吸引,并投身其中。由于他出色的繪畫技能和藝術感覺,其作品很快脫穎而出。1987年,他在紐約舉辦了首次個展。此后在盧塞恩、卡塞爾和紐約惠特尼美國藝術館參加過群體展。在拍賣市場上,他的作品也很走俏。他是第一個成為紐約《時代》雜志封面人物的黑人藝術家。
上世紀70年代末期,巴斯奎特開始了他的涂鴉生涯。他挪用非洲、希臘、羅馬、埃及的藝術形象,用原始藝術的效果諷刺高雅藝術的刻板。他和其他涂鴉藝術家一樣有著強烈的自我張揚欲,反復出現在其作品中的三點式的皇冠就是一個宣稱“我是國王”的標志性圖案。這種不斷重復的自傳式的、自我標榜的圖像和文字據說是從40年代的爵士樂中吸取了靈感。實際上,巴斯奎特的畫就是可視的說唱樂和爵士樂,這是他對視覺藝術的原創性貢獻。
盡管藝術界對巴斯奎特褒貶不一,但這一切都無損于他那天才般閃耀的藝術光芒,即使是他吸毒而亡的悲劇,也不過是為他的叛逆式作品加了一個重音,成為那個時代的一個無聲的注腳,不僅平添人們的許多惋惜,也啟迪人們去思考。
與巴斯奎特相比,吉斯·哈林(Keith Haring ,1958年~1990年)同涂鴉藝術的聯系更為緊密。在涂鴉藝術興起階段和狂熱時期,他并不是運動的闖將和領袖。他20歲進城,曾經在一所視覺藝術學校學習過。那所學校里有一位非常有名的觀念藝術家約瑟夫·科薩斯,其“將藝術帶到大街上”的觀念或許對哈林產生過影響。當他在1980年看到“涂鴉藝術和神奇的火車之后”,就開始在地鐵里作畫。在此之前,他還在地鐵里閑置的廣告黑色版面上用粉筆作過類似的漫畫,開創了一種大眾藝術的風格。后來哈林開始畫一些能持久保存的畫。
哈林作品的第一個主題是爬行的光芒四射的嬰兒,這成了他的標志圖案。后來他又在此基礎上添加了一系列其他形象,譬如狂吠的狗、活動的器具、跳舞交媾圖等。在哈林類似兒童卡通的畫中,我們體味到一種簡潔和生動。另外,爬行的嬰兒和向外散射的光芒讓我們聯想起人類的童年和我們瘋狂發展科技的幼稚,讓我們想起核恐怖和無處不在的壓力。在哈林的畫中,我們看到了人類自己。
哈林大量生產了具有自己繪畫特色的素描、印刷品、油畫、雕塑、壁畫、T恤衫、鈕扣和旗幟。他甚至開了一家名叫“流行商店”的小店,經營他親手裝飾過的廉價商品。哈林使自己成了一個時髦的名人和成功的企業家,同時又保持了自己在藝術界的地位。
同哈林一樣,肯尼·沙夫(Kenny Sharf ,1958年~)曾是一個藝術學校學生,被地鐵中的噴涂即興畫所鼓舞。“我開始并不能讀懂它,我只是想,喔,這真是不可思議,太干凈利落了。我僅僅是為它而著迷……我于是開始做。”正像涂鴉畫家從連環畫中挪用形象一樣,沙夫把電視中的卡通人物作為自己畫作中的主角。沙夫的畫表達了對于由電視所虛構、所塑造的卡通式童年生活的一種年輕的向往。實際上,沙夫的畫重現了他童年時代的經歷——大眾媒體為兒童所編排的“罐裝藝術”,也就是那些經過包裝的錄音帶和錄像帶。在他的繪畫中,嚴肅的事物和喜劇的事物結合在一起,他畫畫的目的只是為了在創作的過程中獲得快感。
作為一種地道的草根文化,涂鴉派那種激烈的反政府的行為和充滿底層社會的粗俗俚語的簽名使它從誕生起就伴隨著爭議。危險、誘惑、破壞規則的快感,對傳統藝術機制的反叛構成著涂鴉藝術的無窮魅力。涂鴉作為一個規模巨大的全球性的美術運動迅速擴張,滲透到流行文化的各個層面,包括時尚、設計、音樂,甚至純藝術領域。許多涂鴉藝術家正在建立自己的品牌,銷售著服裝、玩具和代表這種生活方式的各種產品,從而使涂鴉產品成長為一種新的產業
(責編 李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