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畫是美麗晶瑩的珍珠,但除非有像條繩子的文字將它們粒粒串起,否則它們不會變成完整的珍珠項鏈。”
大師之路
芭芭拉·庫尼,1917年出生于美國紐約的布魯克林,幼年時期常和家人在長島和緬因州往返,度過一段相當愉快的童年時光,在她許多知名的作品里,常見海島、漁村,嗅到海風,甚至聽到大海的氣息。
她出身于藝術家庭,曾祖父是一位藝術家,母親擅長油畫和水彩畫,自幼顏料、畫筆和紙是她垂手可得的“玩具”,母親經常放任她一個人畫畫,從不介意小庫尼弄亂她的畫筆及畫布。她曾說過,她會成為畫家是受母親的影響最大。一生中,除了二次大戰曾加入美國陸軍婦女軍團(WAC)的那段期間之外,畫筆從不離手。
主修藝術史的庫尼,在就讀史密斯學院時,修遍了學校所有的藝術課程,包括景觀設計、建筑等,這樣的學習背景同樣影響了她的繪畫表現。1938年畢業后,決心為童書畫插畫,即向出版社毛遂自薦,1940年出版了她第一部插畫作品,來年第一本自寫自畫的繪本《Klng of Wreck lsland》(《毀滅之島》)也出爐了。
庫尼60年的創作生涯,完成了110本圖畫書,最后的一本作品《藍月》出版于她過世前6個月,故事是由Mary LynRay所創作的。庫尼的圖畫風格一致,一如《藍月》的插畫,畫風寫實,給人一種安詳靜謐的美感。此外,庫尼是一位非常嚴謹的創作者,列于圖畫的各種細節相當講究,費盡心力依歷史考據繪圖,例如詮釋十四世紀英國詩人喬叟在坎特伯里故事集故事《Chanticleer and the Fox》(《公雞和狐貍》),她畫里的一草一木都是考據十四世紀英國當時的環境所畫的。又如《艾瑪畫畫》,因為作者凱瑟曼寫一位法國老畫家的真實故事,當時已經60多歲的庫尼,還親訪法國史坦的家人并臨摹老畫家的作品。
她自己也曾經疑惑,會有多少孩子留意和關心畫中的小細節呢?她表示,她畫圖不喜歡模糊、不確定的線條;她喜歡畫中充滿許多的東西,即使小讀者不會注意這么多細節,可是也有可能哪一天有人發現到畫中某些吸引他的東西啊!而且,庫尼的圖畫里這些有憑有據的服裝、器物、建筑或自然景觀,隨著時間的過去,越能彰顯時代意義。
2000年3月10日,芭芭拉,庫尼溘然長逝,“花婆婆”用魯冰花美化世界,而芭芭拉·庫尼,則是用她的故事和她的圖畫,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
芭芭拉·庫尼的特別貢獻

●庫尼的《花婆婆》不僅獲得美國圖畫書獎,還因此催生了緬因州圖書協會創立“魯冰花獎”,旨在獎勵優秀的童書作品。
●芭芭拉·庫妮許多晚期的作品都以緬因州的東北部小鎮為背景,那里是她兒時過暑假的地方,晚年她也是選擇在緬因州定居。她非常地喜歡緬因州,曾捐贈了將近一百萬美金給當地的圖書館,在1996年時,緬因州為表彰她的貢獻,州政府宣布她為緬因州的國寶(Stare Treasure)。
推薦理由
1983年美國國家圖書獎
入選《美國人》雜志“新英格蘭1∞本經典童書”
2001年被美國《出版者周刊》評為“所有時代最暢銷童書”(精裝本)第342名
入選日本兒童書研究會繪本研究部編《圖畫書·為了孩子的500冊》閱讀經典《花婆婆》
《花婆婆》是一本非常流行和著名的國際童書繪本。芭芭拉·庫妮以一顆陽光的心靈,用圖畫和簡單的文字描繪并傳遞了對于“美好”、“美麗”的熱愛和追尋。故事從主人公還是一個小女孩開始,講述了其一生,追尋和傳播美麗的愛的故事:
當花婆婆還是個小女孩時,常坐在爺爺腿上聽他講故事。每次聽完故事,她就會說:“爺爺,我長大以后,要像你一樣去很遠的地方旅行。當我老了,也要像你一樣住在海邊。”“很好,”爺爺笑著說,“但你定要記得做第三件事,做一件讓世界變得更美麗的事。”
小女孩艾麗絲很快就長大了。
她去了一座真正的熱帶小島,還爬過雪山,走過沙漠。當她從駱駝背上摔下來以后,她在海邊買了座小房子住下來。“對了,我答應爺爺,要做一件讓世界變得更美麗的事,但是做什么好呢?這世界已經夠美了。”她面對大海,不斷地想著這個問題。
冬去春來,她爬上山頂,發現那里開滿著大片藍色、紫色和粉紅色的魯冰花。于是她買來一大包魯冰花種子,一路走一路撒,撒在公路和鄉間的小路邊,撒在教堂后面,撒在空地和高墻下。第二年春天,種子幾乎同時都開花了。她終于完成了第三件事,也是最困難的一件。
她現在已經非常老了,頭發也白了,可她還是在不停地種花,每年都開出更多更美麗的魯冰花。人們都喊她:“花婆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