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自然之中既沒有線條,也沒有顏色,線條和顏色是人所創造的……它引起了思想和夢幻,雖然這是兩個不同的世界,但是我們從它和物體的印象中所得到的感覺卻是完全一樣。
——波德萊爾
陰雨天、夕陽、街道、棚戶區、高樓、靜物、人體,這些在現實生活中平凡無奇的物象在楊的筆下變成了浸潤著情感的散文;現實生活在他的畫中得到了提純,升華成了線條與色彩。在畫布上,它們不再是物象本身,而是成為了畫家一種表達內心情感的語言符號,低聲訴說著作者的孤獨、惆悵、平靜和對生活樸素的愛。
楊的創作是一種脫離了自然表皮的繪畫,但不是離開自然的規律。在他的畫中不是去壓制、排斥與自然的聯系,相反是與自然更加緊密、更加本質的聯系。他接納自然的各種刺激,但不是從任何的自然片段,而是從自然整體,從自然的多樣的表現,這一切在他內心積累起來,最終形成作品。以這些“綜合”作為基礎,尋找出一個對于他最合適的表達形式,這就是“無物象的”表達形式。它比有物象的繪畫更純粹、更本質、更廣闊、更自由、更富內容。


在創作觀念上,楊探索、追求架上藝術的自律,探索材料本身的最大潛能,把線條與色彩從現實物象的實用性和目的性中脫離出來。畫中的任何一個物象,都有一種不從屬于它的外表意義的內在美。物象緊縮在抽象的形式中,線條與色彩從摹寫實物的目的中解放出來,它自身作為一種存在而存在。材料本身——線條與色彩的力量得到了最大的釋放。
在藝術語言上,可以看出楊對油畫語言的多樣化的吸收,比如風景畫中對印象派筆觸與光影關系的借鑒,在創作中對于蒙德里安冷抽象的創作方法的吸收,對于表現主義色彩語言的運用。盡管他的繪畫的技法和審美是以歐洲的藝術手法為基礎,但并不以體系性語言的繼承作為出發點。無論是抽象還是具象,都走的是一種本土的個人經驗,這個本土不是指語言體系的傳統形式,而是指一種個人所長期生存期中的自然與人文空間,由于個人對于這個本土空間的長期體驗,這個空間最終實際上成為一種個人空間。在他的畫中,這種個人空間所呈現的正是作者心靈空間的表象。



楊弢,1965年7月出生,1987年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原浙江美術學院)美術師范系。1987年8月~2003年9月先后任浙江省湖州市湖州師范學校美術專業教師、湖州師范學院藝術學院美術系教師、美術教研室主任,獲高校講師技術職稱;1998年在浙江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學習,獲大學本科學歷;2002年~2004年在中國美術學院油畫系碩士研究生班攻讀研究生主干課程;2002年赴歐洲,參觀考察了德國十一屆卡塞爾文獻展,并考察了歐洲六國的著名畫廊及著名美術館、博物館。2007年9月以來任教于中國美術學院專業基礎教學部。其作品多次參加浙江省油畫展等美術作品展并獲獎。發表《世界名畫圖典》等多篇水平較高的論文
(責編 黃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