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閻飛是一個很理性的藝術家,他在中央美術學院的畢業創作,是為挪威作家哈姆生的小說《牧羊神》作的插圖。這一組油畫作品雖然是文學插圖,但在風格上完全是模仿法國藝術家亨利·盧梭的作品,閻飛后來并沒有沿著這個道路走下去,但他對盧梭的喜愛說明他在潛意識中的象征性因素。他繪畫的雙重性就是在畫面表現的形象下有著受潛意識支配的其他內容。
在閻飛的作品中,肖像畫占了很大比重,尤其是他的繪畫作品,可以說主要是肖像。肖像畫貫穿于他在整個90年代的創作,這也是中國當代藝術中肖像畫創作比較活躍的時期。他采用的是日常性的題材,不是那種學院式的畫室作業,人物是在一種日常生活的環境中。閻飛作品的對象都是非常普通的女性形象,她們既不是在一種精神活動狀態中,也不是具有某種精神品質的人。但是與表現性風格不同的是,他沒有把情緒直接表露在筆觸與色彩上,甚至相反,他的畫還顯示出某種冷靜或冷漠。
實際上,閻飛追求的并不是讓我們識別一個具體的個人,像傳統肖像畫所要求的那樣,一個有特點的形象,或一張有性格的面孔,盡管我們能感受到他的人物的那種現實性。閻飛肯定也不愿意把他的創作定位在現實主義,他追求的是一種超越現實主義與現代主義的現代性與藝術性。這種追求可能帶有一些烏托邦的色彩,但對閻飛來說卻是比較實在的。從這個角度來看,閻飛是很特別的,他不是通過再現的完美來維護傳統,而是通過現實的資源重新解釋傳統,解釋現實,在現代意識的支配下形成個人的方式和風格。

閻飛意識到傳統的學院藝術所體現的烏托邦式的終極理想是藝術的永恒。他試圖在自己的藝術中追尋這種永恒,但是這種追求不是恢復傳統或重現古典,而是力求在當代文化的條件下再現藝術的純粹,對他而言,藝術不是現代主義的“為藝術而藝術”,而是具象的、寫實的、有造型技能的藝術。
閻飛,1968年生于大連市,現居北京。1987年~1991年就讀于中國中央美術學院,學習西方繪畫,創作《牧羊神》、《封社榜》系列作品,1992年后,先后創作出《凝》、《年輕夫婦像》、《吮》、《一品紅》、《女子像》、《聽音室》、《彩云衣》等系列具有現代主義特征的超寫實人物畫作品,受到好評,多次參展并獲獎
(責編 黃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