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在當代畫壇找—位被東北的地域文化、山水文化所滋養,且真正能夠以創作實力、藝術個性致力于呈現這種山水大美的藝術家,人們就一定會關注到孫奇成。事實上,在評論界關注他之前,藝術市場己經關注到他了。
我們身處一個喧囂噪雜的時代,這使許多藝術家不得不用“喧囂噪雜”之法來運作藝術,并成為其理直氣壯的理由。由此,可以看到一個又一個“激流漩渦”,似乎藝術因此而“繁榮”。這時候,也會發現還有一些冷靜、特立獨行的藝術家,他們并未在話語中心出現,更不在意搶奪美術界的話語權。但是,他們的藝術卻很好地成就了他的“話語權”和市場價值。

孫奇成的山水畫創作成就,使之成為東北畫家中真正能夠以作品說話的人之一。從他的繪畫中,已經不難看出他所努力奏響東北山水大美交響詩的氣魄。尤其他要表達的不僅是審美的視覺沖擊,還有更重要的地域文化意義上的心靈感悟和鄉土情懷。
四季分明的東北大地,有兩個時節永遠給人以視覺震撼和心靈沖擊。這就是東北的秋天和冬日。秋冬作為自然節氣,在孫奇成的藝術創作中,被賦予了文化意味上的“人間煙火”。孫奇成的藝術創作,沉入一種“打井”的工作,審美信息的傳遞、繪畫作品的張力,構建在畫家內心深處所摯愛的鴨綠江右岸的遼東山水文化背景之上。秋冬季象是表象,地域性景觀性格的文化底蘊的表現,才是他所追求的方向。作為職業畫家,孫奇成的山水畫藝術價值、學術價值也正體現在這里。無論是為探索畫面審美張力而“發明”的“亂筆皴”,還是尋求地域畫風的文化支撐和底蘊,我們可以從這樣的幾個視角,來探析孫奇成的山水畫創作。
首先,他很好地形成了藝術個性與地域性景觀性格的結合及審美空間。
孫奇成曾師從于山水畫大師宋雨桂先生,但卻沒有走老師的路子,而是別辟蹊徑。這的確得益于他浸潤其間的鴨綠江畔的遼東山水。他的山水畫給人一種前所未有的視覺新奇和清新,正是因為藝術個性與地域性景觀性格的結合與呈現所帶來的審美空間。這里面存在著兩個角度的學術探討,第一是長時間藝術創作經驗的整合、磨礪所形成的藝術個性與藝術家生活常態的和諧相融。表現在孫奇成身上既有民間藝術的滋養,亦有宋雨桂這樣的師長的啟發,還有早期創作版畫所積淀的藝術養份。第二是對地域性景觀性格的敏銳和把握。師法自然不是臨寫自然景觀,而是覺察自然景觀的“性格”,人因性格而異,景觀亦然。這種“異”,可能是地貌的、文化的、物候的,也有可能是心靈層面感知的“異”所呈現的視覺空間、審美價值。因為審美取向有堅定的立足點,人生經歷和生活背景成為藝術養份,藝術天資和師承學養有機結合,其作品的當代性便毋庸質疑,加之指向明確的地域文化性,甚至有很好的視覺觀賞性(裝飾性),這就是孫奇成的山水畫創作價值所在,也是他作品受市場追捧、被藏家認可的基礎。


其次,他的作品很好地呈現了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山水圖式的視覺表達及張力。
孫奇成的創作,正在成就一種事實,也是許多一生不肯屈膝于畫壇話語中心的藝術家的選擇,那就是特立獨行。在地域文化背景下,浸潤、求教于“大自然”,頤養心胸,廓廣情懷,從而成所謂“浩然之氣”。這一類畫家看似邊緣,實際上正承載了藝術精神的綿延與拓展的使命,因為遠離喧囂而心平氣和,因為心平氣和而至臻化境。孫奇成就是這樣一位藝術家。不管他個人是否有為遼東人文歷史、地域風情、山水物象立傳的意思,事實上他的創作,已經預示了一種新的東北畫風的成長和空間,但愿那些在他周邊的畫家們也意識到了。作為畫家,所謂“遍歷名山大川”,是要更好地認識和感知推窗即見的身旁“風景”,表現好身旁風景的大美和感動,表現好了然于胸的那種身旁風景的寧靜和空靈。應該說,孫奇成做到了。在他表現秋冬北方景象的畫作中,我們可以看到野渡無人的靜謐、秋高氣爽的清新,還可以看到雪霽曠遠的空落、冬日山林的疏朗。從他這一路的山水畫創作中,讓人讀到畫家一種善良的暗示,那就是曾封禁兩百年的清王朝龍興故地,似乎還養在深閨,未曾示人。所以如此判斷,是因為孫奇成作為畫家之余,曾親手打造了東北兩個著名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青山溝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天華山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第三,孫奇成的繪畫及所創立的鴨綠江畫院的存在,正在形成一種東北畫風背景下的地域畫派。
當代中國畫的發展,除了擁有話語霸權的、高居上層的“宮庭”畫家,還有部分爭取到話語權的“民間藝人”,這兩部分人各有依托、各取所需,基本上是你方唱罷我登場。而還有許多操持“藝術方言”的優秀畫家,則被淹沒在垃圾信息和官方信息不停覆蓋的畫壇。他們中的極少部分僥幸露出頭角,并成為其所持的“藝術方言”的代表人物。有評論家指出,一些畫家畫得很好,但是,如果討論他的藝術從何處來,以及他的藝術立足點,就會發現這些作品“缺氧”。所謂缺氧,實際上就是典型的“文化缺氧”,就是說你可以畫得不錯,但沒有文化支撐。那么,一些希望通過地域畫派的格式發言的藝術家,實際上忽略了這種發言,需要一些文化準備和文化支撐。


應該說,近年來,在鴨綠江畫院、遼東國畫院周邊的許多畫家,因為孫奇成創作上的成功,因為共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取向,正有意在創作上強化遼東山水文化的地域性、景觀性和視覺表現空間。無論這種藝術嘗試的結果怎樣,都標志著像孫奇成這樣將“地域文化背景所結構的藝術方言”作為藝術符號的畫家的影響力,標志著藝術價值多元化的空間存在。尤其在紛紜浮躁的當下藝術語境中,堅守并操持著深入血液之中的、習慣且自然的、伴隨其“生活”的“方言藝術家”的確越來越少了。“國際化”及“流行詞”所構成的時尚藝術家則越來越多。像孫奇成這樣的“地方畫家”之所以能夠在“主流”畫壇所操持的所謂“中心”有一席之地,實際上說明藝術市場正趨于成熟,而藏家則越來越理性和敏銳,不肯被“流行”牽著鼻子走。傅抱石先生說:“中國繪畫是中國民族精神的最大表白,也是中國哲學思想最親切的某種樣式。”這是對畫家非常高的要求,也正可能是處于風口浪尖上的“主流”藝術家無暇思考的。所以,許多地域畫派的努力,直接地從各個視角實踐著傅抱石先生的藝術思想。
縱觀孫奇成先生的山水畫創作,那種濃濃的鄉土之戀,那種深深的北方情懷,那種來自地域文化的養份,那種精于筆墨情于遼東的感恩,正是人們喜愛他和他的作品的緣由吧。


孫奇成,滿族,1946年生于遼寧省寬甸縣青山溝,先后就任鄉長、鄉黨委書記、風景管理局局長、文化局副局長、博物館館長。現為遼寧省丹東市美協副主席、鴨綠江畫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教授、多家畫院特聘畫家、客座教授、藝術顧問。作品多次參加全國和國際性展覽,先后赴新加坡、韓國、日本、香港、澳門、深圳等地舉辦畫展,部分作品獲獎,分別在《遼寧日報》、《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中國文化報》、《美術報》、新加坡《聯合早報》、《聯合晚報》、《香港日報》、《澳門日報》等百余家報刊上作專題介紹,已出版《孫奇成山水畫》、 《當代美術家精品集·孫奇成專輯》、《美術家孫奇成》、《百杰書畫家孫奇成》名信片、《當代著名畫家孫奇成16枚郵票專輯》、《全國畫院院長典藏叢書——鴨綠江畫院院長孫奇成作品集》等
(責編 畢思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