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果(楊建國)先生自幼生長在終南山下,長安韋杜之間,這些被唐代詩人每每描述謳歌過的景觀,也深深感染著他。在他筆下,無論春之清新、夏之郁秀、秋之竦淡、冬之沉郁,都取之對秦嶺、終南的感受,也無論是風之浩蕩、雨之飄落、泉之泠丁、路之隱現,都充滿作者對生活深深的愛,因此他的作品很感染人。盡管他在技法上并沒有很多奇方怪招,有些甚至近乎是對景寫生,筆底還流露出一些生澀感,然而卻真實地表現了他對生活的感悟和愛。


建果先生是一位十分敬業于自己工作的人。他一生教過書,搞過文物考察,也從事過旅游工作等,無論做什么工作,他都以真誠、敬業的為人準則去對待。在西北師范學院學習期間,他受呂斯百、黃胄等大師教誨、熏陶,熱愛生活,崇尚自然。后又研習中國傳統書法、繪畫,創作中注重隨境運筆,無意固守成法。有200多幅書畫作品被省、市政府部門贈予國際友人,或為文化部門及博物館收藏。作品多次在國內外大展中獲最佳作品獎、一等獎等;2005年獲“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書畫大展”金獎(北京)。在從事美術輔導工作中,他所教的學生中有不少人升入西安、上海、北京等高等美術院校,畢業后成為高等美術院校和文藝單位的骨干,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20世紀80年代以來,楊建國從事旅游景點規劃設計和古建筑美術史研究工作。由他主筆制定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釋迦牟尼佛指舍利出土地《陜西省法門寺文物旅游區總體規劃》,以及大型度假設施《中國保健山莊總體規劃》等,受到陜西省、國務院和有關方面的贊譽。已發表的論文《中國傳統建筑彩畫源流初探》以豐富翔實的史料和縝密的科學論證,將我國傳統建筑彩畫有證可查的歷史上溯了3000多年,并且推論其上限應在7000至8000千年間,即與彩陶同期。



他這種為人品格也體現在他的畫風上。畫無論大小,都精益求精,畫風選擇了求真的一路。“真味可品”。從古至今,都把真善美做為美的一種標準,這大概也是建果的畫之所以求真的緣故吧。中國畫求真并不是照相式的,它尋求的是一種意象的真,是一種比真物更集中、更典型、更能打動人的真,建果正是在尋求這種真。
從他的經歷看,并沒有系統學習過中國書畫。上學期間,學的是一些美術基礎知識,畢業后又輾轉于文教,旅游等戰線,也不會有更多機會去鉆研學習。然而他卻酷愛中國書畫,所喜近年有了集中的時間和精力,從事自己酷愛的書畫藝術。畫了大量的畫,都不曾送人、展出、出版宣傳過,更沒有賣過。用他自己的話說,總覺得是個人興味之作,不值得拿出去。好一個“個人興味之作”!這不正是倪云林“逸筆草草,聊以自慰耳”思想的延伸嗎?倪云林的作為,不只是代表了一個時代,同時也在于他為中國畫開拓了一個新的境界,那就是從個人興味出發,恣情抒發自己的心境。也許當他“聊以自慰”時,并不曾想過也曾慰以別人,慰以后人的,然而這卻成了中國畫理論思想的一個閃光點。建果的畫里顯現了這種“個人興味”的意趣,而且刻意在追求某種表現方法。坎坷的經歷曾耽誤了不少時光,然而卻也為建果增加了別人未曾有過的閱歷內涵,它在建果的興味之作起到無法言傳的作用。按照自己的興味,沿著經歷所給予的感悟,精益求精地畫出自己心中的山河世界,這就是建果作畫的路。


楊建國(建果),1935年生,陜西長安人。現為陜西省美術家協會會員、陜西詩詞協會會員、國家二級美術師、陜西英才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主任、陜西金石書畫院名譽院長,2004年被評為“西安市文明市民”。
中央電視臺、香港《文匯報》、《世界經濟導報》以及省、市電臺、報紙等對其成就均有報道。其生平簡歷被分別收入《中國文藝家傳集》(全國文聯)、《中國當代美術家人名詞典》(全國美協)、《世界名人錄》(香港)等20余部大型辭書。2000年,《建果國畫作品優選》入編中國美術家協會編輯的《跨世紀·中國美術家藝術成就·優選畫庫》;同年入選陜西電視臺“陜西百杰”專題;2005年被《古都文萃》雜志等組織群眾和文藝界專家評選為“德藝雙馨藝術家”,2007年入選《走向世界的十位書畫大師》專輯等
(責編 鐘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