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戶口還在老家,在這個城市并沒有名分,最直接的負面效應是,給女兒的入學帶來了麻煩。
3年前,我告別偏遠的家鄉小城,還有那份不好不壞的工作,躊躇滿志地到省城發展,同時把妻子和女兒也拉來“賠罪”。由于我們的戶口還在老家,這個城市并沒有在名分上真正接納我們,自然地我們就歸屬于“外來務工人員”類別。這樣最直接的負面效應是,給女兒的入學帶來了麻煩。
女兒今年7歲,該上小學了。剛放暑假,我和妻子就開始忙著跑女兒在省城接受義務教育的事。對,是“跑”,是不辭勞苦、不畏艱難、不惜“流血”地“跑”。
這個城市很重視我們這種身份者的子女入學問題,且太重視了。早在7月份,教育部門就通過本埠各媒體大張旗鼓地昭告了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學問題的“須知”,要求報名時,需要遞交的證件和材料有:學生及父母戶籍所在地的戶口本、父母身份證、計劃免疫證或預防接種卡、父母一方與用人單位簽訂并在勞動保障部門備案的勞動合同或工商部門頒發的營業執照、現居住地派出所出具的居住證明、戶籍所在地鄉(鎮)人民政府或縣(市)級教育行政部門出具的準予在該市就讀的借讀證明。6項規定,一個都不能少。前4項我們都有,第5項也沒怎么受刁難就辦好了,而最后一項,卻著實讓人犯難。
為此,我向單位告了假,坐上車直奔幾百公里外的家鄉,去開那個被評論斥為毫無實際意義,只會抬高外來人員子女入學門檻,并有可能由此產生權力尋租的“借讀證明”。
思來想去,我決定找在市直某單位供職的一高中同學幫忙。他聽了,胸有成竹地說,這等小事,你就等好吧。嗬,聽這口氣,看來他的活動能力不容小覷。我像落水后抓住了一根救命椽子,極盡奉承之能事,一遍遍地說著“拜托”的話。果然,這個同學沒有讓我失望,只一上午他就把那個蓋有大紅戳印的“借讀證明”交到了我的手里。
當晚我特意擺了答謝宴。我、高中同學,還有一個“中介”,輪流和市教育局的一個領導猜拳行令,那場面熱鬧得一塌糊涂。
8月18日,一個很吉利很討喜的日子,也是本市規定的適齡兒童入學報名的時間。一大早,我就來到教育部門指定的專門面向外來人員子女的學校報名。是的,是指定的,而非按居住地就近報名入學。這樣的“集中報名點”都在“環”邊,屬正開發或待開發地帶。但這并沒有阻擋著外來人員讓自己的子女在這個城市求知的腳步,大家把這兒變成了集市,人頭攢動,摩肩接踵。
“排隊、排隊,按先后順序排隊。”工作人員扯著嗓子不停地喊叫。可不是嗎,這么多人,不排隊咋行,還不亂套了。這倒和那些不收外來人員子女的學校形成了鮮明對比。離我居住地附近有一所小學,我看了他們貼在校門口的招生簡章,該校今年只設4個班,原則上只接收片內的,不對外,控制班額。我來時就看到他們那兒報名根本不用排隊,稀稀落落的,毫無緊張氣氛。而我正在排隊的這所學校就大不一樣了,據說今年設6個班,每班學生根據報名人數定,具體多少,誰也說不準,但肯定是超密度的。這太恐怖了。
教育資源配置上這般厚彼薄此,我該怎么辦?排了兩個小時隊,我苦苦思索了兩個小時。輪到我時,鬼使神差般,我突然做出決定,不在這兒報名了。其他人一臉不解:“這人,真是的,大熱天弄一身臭汗干嘛呢?”
我開始馬不停蹄地四處聯系。我的目的很明確,無論如何要把女兒送到“原則上”不接收外來人員子女的學校,具體點就是我居住地附近的那所學校。這次的磨難和付出更是一言難盡。這其中有一個細節,我摽著我們報社跑教育口的記者,一上午從市教育局到區教育局再到學校往返了3趟。但好在我終于如愿以償了,女兒搭末班車“擠”進了這所“原則上”對她說“不”的學校,雖然以“借讀生”的名義,雖然我為此支付了沒有收據的5000元“借讀費”。
現在,每當看著女兒背著書包高高興興上學堂的樣子,我都在心里默念著,惟愿她——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