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細觀察我們自主品牌的許多小車,不難發現,會與不少的外國車型“撞衫”,難道這一切都是設計的巧合。
前一段時間鬧得沸沸揚揚的雙環CEO抄襲寶馬X5案,菲亞特起訴長城精靈抄襲案,給我們的汽車工業敲響了警鐘。仔細觀察我們自主品牌的許多小車,不難發現,會與不少的外國車型“撞衫”,難道這一切都是設計的巧合,但巧合的概率又有多大?如右圖所示,讓我們來看看究竟是誰長得像誰。
專家綜合點評:中國汽車還沒有形成自己的品牌
提到汽車工業,首先要提到的是汽車工業對于一個國家的重要性以及帶來的影響,也可以這么說,一個成功的汽車企業在某種層面上來說直接就是這個國家形象的代表。比如,一提到GM(通用)就是想到美國;一提到Toyota自然就想到了日本,現代汽車代表了韓國,德國則有大眾、奔馳、寶馬。但對于中國的汽車企業來說,哪個企業的品牌一說出來就能夠代表著中國呢?從汽車發展的國際背景來說,其實這是一個非常嚴峻和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當然,造成目前中國汽車行業狀況的原因頗多,在這里,我們以汽車品牌為出發點,以Toyota為例來作一些探討:
第一點是Brand Positioning(品牌定位),其定位的范圍在縱向上包括高端和低端,在橫向上包括了大眾化和限量化,橫向與縱向的水平交接點處就是這一品牌的定位。
Toyota包含了縱向的高、低端以及橫向的大眾化和限量化的產品,旗下的Lexus就是定位高端的、限量化的、偏向于中年人士購買者的品牌定位;而Scion則是偏向于中低端的,以針對年輕購買者的形象推向市場。在這里巧妙的是,Scion TC的市場定價正好與Lexus的較低端產品Lexus IS 200相銜接,填補了市場空缺。
第二點是Brand Building(品牌創建),品牌的創建會樹立起品牌的價值。產品是品牌最重要的載體,生命周期則是產品的核心。Toyota公司一直關注新產品的推出和產品的生命周期,以及購買者的心態等。Lexus在這方面的表現和Scion有不同之處,前者即使是新產品的推出,也是謹小慎微,對原形不會作較大的偏離的設計,更多的是在細節上的更加完善和完美,讓人覺得越來越好,卻難一眼看出改了哪里。而后者針對的是年輕人市場,消費者面對新款推出時是以讓人興奮、激動的心態來接受它的。
第三點是Brand Awareness(品牌意識),通常使用Toyota公司產品的使用者,對Toyota都有極高的忠誠度,使用者會因擁有這一品牌的產品而有一種驕傲的心態,同時,使用者也是Toyota產品的最好推廣者。
Toyota抓住了變化的藝術和創新的藝術,這是該企業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對于這樣的變化和創新,又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從表面上知道企業需要變化和創新,但對于具體的實施方法尚且在摸索之中;另外一種是,既明白變化和創新的道理也知道如何將概念和想法變為實際。
中國汽車企業設計的問題在于企業品牌創立這個根源。首先大多數企業在品牌定位上就是一個問題,所想與所做的往往不具一致性;其次,是品牌創建的核心——產品,不論從產品最初設計到生命周期的更新,都顯得極其欠缺;由此帶來的品牌價值(Brand value)沒有達到預期增值和提升的效果。品牌、公司和產品三者之間相互影響,一旦其中的一個環節脫落,都將對車企帶來嚴重的影響。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我們的車企都在盡最大努力試圖能做得更好。這個學習的過程是漫長的,但基于汽車行業國際化的背景之下,血腥而殘酷的市場爭奪,等待我們學習、摸索過程升華之后的時間里,是否還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外國汽車品牌的蜂擁而至,中國汽車企業如何面對?是忙于幫助更多外國品牌在本土化的加工、生產和推廣呢?還是反過來問問自己:中國車企的明天在哪里?這就像一場搶占山頭的戰斗,外國企業已占據在山頭上,我們在山腳下一邊反擊一邊往上爬。在這場戰斗里,我們是否已經有了自己的主要計劃?是否會以品牌作為最有力的策略?都將作為這場戰斗勝敗的關鍵。
專家簡介:汪鎮宇(EdWQrd Wono)
現任中央美術學院交通工具設計系主任。
1987年畢業于美國Pasadena Art Center大學,而后就職于美國底特律密歇根通用汽車總部,成為進入該公司的第一個華人設計師,也是當時最年輕的設計師。在之后的十年內,在本田、豐田等多間汽車設計公司擔任顧問一職。
1997年,成為第一個獲得美國Pasadena Art Center大學Transportation Design設計碩士學位的華人。為鄭州日產、天津一汽、北京吉普等國內多間汽車公司提供設計服務,并創立北京準卓交通工具設計有限公司。近二十年,他還從事產品設計、環境藝術設計、品牌設計等工作。